【专家有话说】北京学者:企业正搬离中国 贸易战并非主因
一如外界预期,中美上海谈判没能为中美贸易战再次降温,中美博弈已然向着金融战、货币战的趋势发展。虽然美国方面很快宣布推迟对中国3,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对华为的禁售令也再次推迟90天,但特朗普近日又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想与华为做生意”,并且最近明确将香港乱局与中美贸易谈判相挂钩。中美谈判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与不确定。
《香港01》记者为此专程采访多国学者,就贸易战、中美战略博弈前景等相关话题与他们展开对话。
本篇访谈对象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
01: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初衷之一就是所谓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他希望制造业能重回美国。而随着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一直有观察者在讨论这是否会让制造企业搬离中国,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发生?
龚炯:从中国公布的数据来看,似乎制造业确实没有向中国之外转移。但首先不得不说,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未来的某种趋势;其次,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企业一旦做出转移的决定,就是不可逆的,仅看现在的数据,还很难下定论。
今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的数据还不错,没有发生大量外资出走的现象,但这个数据也不能完全否认制造业可能外移的担忧。中国市场的成本、营商环境越来越被从后边赶超上来的竞争者挤压(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尤其是又面临中美贸易战的严峻外部环境,不能排除很多企业都动了想走的心思。有一个细节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考察团前往越南等国家。
另外,如果有原来在中国设厂的外国制造企业搬离中国,同时会受到影响的还有整条产业链里的其他中国企业,因为一般转移的话是全部一起走的,这个势头其实很可怕。但至于未来具体情况如何,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有待观察。
01:中国官媒经常提及,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短期内其他国家也无法做到承接中国转移出去的制造业,所以不会出现制造业转移潮。如何看待这种论述?
龚炯:这需要具体分析。据我所知,三星基本上已经整体搬走了,他们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考虑是否要搬走的问题,但一直下不了决心。10年前三星集团的高层已经意识到企业本增加,但确实很难下决心,毕竟已经在中国很多年了,他们还继续留在中国。但几年之后,(三星)还是最终做了全部搬走的决定。所以完整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配套并不是企业决定留或走的唯一因素。
这其实不仅仅是中美贸易问题,甚至贸易战都不是主要因素,制造业中心的流动是大势所趋,历史上看(制造业中心)就是一直在迁移。经济学认为,工业、制造业有聚集-扩散-聚集-再扩散的周期。历史上制造业中心从欧洲搬到北美,再到亚洲、到中国,所以也不可能一直留在中国。发达国家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中国不可能一直走相同的道路,这种趋势一直以来都有,并不仅仅是因为中美贸易战的作用。
01:打破一个价值链或许并不难,在你看来,未来这个价值链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构?
龚炯:很难说,我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分配,这种模式现在看来还不会消失。关键是这个价值链的重点会是哪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会只在中国。世界经济中心在向亚洲转移,东南亚、南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地区各方面条件不错,而且市场也很大。
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铁律,很难被打破。有一点我认为需要指出,按照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模式进行生产,其中包含的交易成本、比如航运、通讯以及服务等成本都在下降,这或许意味着这种模式可能更加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可能不太会一直存在,当前,美国和日本都做出了不好的示范,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导致国家之间因害怕被一方“卡脖子”,什么都自己生产,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01:特朗普一直呼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但并不符合经济规律,正如你此前提到的,制造业转移是大势所趋,而且是不可逆的。
龚炯:事实上制造业确实没有回归美国,即便回去也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机器人代替人工,美国的劣势就不会那么明显。就我亲身经历而言,美国很多地区是有制造业竞争力的,比如南卡罗来纳州和北卡罗纳州这些地区的成本并不高,物流、电费、土地都比较便宜。
01:即便制造业有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趋势,对于美国而言并不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看起来只是换了一个贸易逆差的对象而已。
龚炯: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是结构性的,消费很高,但储蓄率极低,所以这个问题总会存在,不可能避免。但特朗普不信这一点,对于解决贸易逆差这一点,他有一种宗教般的信仰。(他的做法)短期内或许有成效,但不可持续,因为他不可能违背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