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落实全面管制 克什米尔丧宪法特权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平安渡过6月大选考验后,继续大手笔“改造印度”。上周一(8月5日),印度取消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查谟-克什米尔邦自治权,将其一分为二。原邦内佛教和印度教人口占多数的东部地区,将由新德里直辖,命名为拉达克中央直辖区;穆斯林占多数的西部地区更名查谟-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仅保有地方立法权,不再享有自治特权。在印巴局势高度紧张的当下,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前线地区固然有助莫迪“运筹帷幄”。但莫迪今次未经沟通咨询便以“闪电战”修宪,又派出大量军队进入前线,强硬作风或令其因小失大,为未来管治埋下计时炸弹。
荷枪实弹的军人,隆隆驶过的坦克,对于印度西北部查谟-克什米尔邦的居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今年3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边境爆发空战,一名印度飞行员被俘虏;7月底开始,双方更在当地频繁交火。但随着进入克什米尔(若无额外注明,以下皆指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军人愈来愈多,当地居民也嗅到不正常的气氛。8月3日,印度政府以克什米尔地区可能发生恐怖袭击为由,在全邦实施“全境封锁”,并撤离当地的观光客。与此同时,280个连共计28,000名士兵漏夜进入克什米尔,控制各战略要地。
“全境封锁”之下,克什米尔全邦停课停工停市,对外通讯中断,军队更实施宵禁令。除此之外,当地最大政党“查谟与克什米尔人民民主党”党魁穆夫提(Mehbooba Mufti)、前首席部长阿卜杜拉(Omar Abdullah)等当地穆斯林政治领袖均被逮捕和软禁,一时间风声鹤唳。
两天之后的8月5日,莫迪政府终于表露目的。当日上午,印度总统科温德(Ram Nath Kovind)签署“总统命令”,中止《宪法第370条》中赋予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结束“一国两制”,并命令由强硬派印度人民党主席、内政部长沙阿(Amit Shah)通报国会。虽然《宪法370条》赋予总统这一权力,但过程之粗暴引起当地居民及反对党不满。
不稳固的宪法保障
查谟-克什米尔邦的自治权在过去一直获宪法保障。《宪法370条》规定印度宪法其他条文不在克什米尔地区实施,邦内可自定宪法,并拥有政府除国防、外交、交通、通讯以外其他事务决定权。与此同时,宪法亦限制外邦居民在查谟-克什米尔购置土地、担任公职。
宪法作为国家制度的根本,修订兹事体大,但废除克什米尔地区“一国两制”却由总统一纸命令便完成,似乎有些“不体面”。不过,印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订立宪法时,便将“灵活性”作为原则,除涉及选制、政府结构条文需过半邦同意外,大部份条文仅需国会简单多数便可修改,建国至今宪法已经历近百次更动。
《宪法370条》位于印度宪法21章的《临时与过渡期条款》;条文第三款明文规定总统有权中止自治权的实施,或为其设下时限,相比一般条文修订门槛更低。莫迪政府今次也就“暂时性条文”大做文章,在新德里眼中:条文本为查谟-克什米尔邦顺利加入印度而设;七十年过去,查谟-克什米尔作为印度一部份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自然应该进一步“深度整合”。
截然不同的历史观
但莫迪的“融入印度”逻辑,在克什米尔的主体—穆斯林群体看来却有些讽刺。如今的查谟-克什米尔邦源自英国殖民时期扶持的同名土邦,上世纪四十年代印巴分治方案确定后,印巴两国随即争夺克什米尔的拥有权。尽管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人口居多,但当时克什米尔民族主义运动领袖与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关系密切,理念相近,最终驱使克什米尔王公倒向印度。作为回报,印度《宪法370条》赋予克什米尔诸多特权,多年以来已经约定俗成,被视为印度和克什米尔间的“社会契约”。
然而,印度建国后与巴基斯坦的激烈对立,令克什米尔人成为磨心。邦内印度教势力频频向穆斯林政府发起挑战,克什米尔独立声音亦逐渐壮大。四十年代,尼赫鲁介入当时克什米尔执政党国民大会党党争,将推动独立公投的一方赶下台,群龙无首的克什米尔政府在新德里帮助下才可稳定政局,但双方的平衡已不复现。
克什米尔境内“独派”本寄希望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兄弟”,但印度于七十年代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中获胜,令克什米尔失去最后谈判筹码,被迫交出邦内大部份自治权,空余《宪法370条》中限制外邦人置产、就任公职的条款作为门面。这也令巴基斯坦激进团体觅得机会,与部份不满印度行径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合作,令当地安全局势自八十年代末起逐步恶化。
莫迪想做什么
身为印度教原教旨主义代表,将克什米尔融合入印度,不但能体现莫迪及其所属印度人民党的政治理念,亦获支持者的拥护。事实上,莫迪2014年上台时已将废除“克什米尔特权”作为主要政纲,但当时国大党仍在宪法法院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今次大选后,印度人民党成为绝对多数党,莫迪进一步巩固权力,显然少了顾虑。
另一方面,莫迪亦希望透过加强经济整合,以及斩断当地势力与巴基斯坦的联系,实现克什米尔地区“长治久安”。在莫迪看来,印度经济近年蓬勃发展,但克什米尔地区的“过时法律”限制了人才和资金涌入,令当地经济发展长期低于印度平均水平,滋生民怨。过去数年,莫迪在全国范围推动高难度税制改革,便是为了消除国内经贸壁垒,克什米尔亦不可落下。事实上,不少克什米尔穆斯林亦希望来自他邦的投资可以改变当地的经济困局。
除此以外,克什米尔境内常年存在安全问题。今年2月,载有印度安全部队人员的车队在克什米尔地区遭遇汽车自杀式袭击, 46名安保人员殉职。2015年至2016年间,巴基斯坦武装分子在克什米尔当地势力帮助下发动多起袭击,其中2016年9月对印度陆军军旅总部发动的袭击,更造成20名士兵丧生。莫迪期盼落实全面管制权后,可以化解克什米尔地区武装分子“境内外勾结”的问题。
作为印巴争议领土,新德里始终避不开萦绕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因素”。上周三(8月7日),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便誓言对抗印度政府取消克什米尔地区特殊自治地位的决定,将会声援克什米尔地区民众“争取自决权利的正义斗争”。
解决之道还是潘多拉魔盒?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宣布降低与印度的外交等级,驱逐印度驻巴高级专员(大使级),并中断两国间航空、铁路及贸易往来,就连巴基斯坦境内戏院也停播印度电影。下一阶段,巴基斯坦或会加强援助克什米尔反印势力,令当地局势更为复杂。相比之下,中国表现得较为低调,仅因印度新成立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涉及中印争议领土,官方必须开腔反对。
但相对于防范“外国势力”,莫迪更要面对克什米尔民族主义运动与新德里长期以来欠缺的互信。部份克什米尔人将印度视为他者,更对其一步步蚕食克什米尔自治权深感不满,他们如今失去最后防线,究竟会选择屈于现状或会“玉石俱焚”,仍是未知之数。与此同时,自莫迪上台之后愈发高涨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更将克什米尔人视为“叛国者”,亦颇为敌视穆斯林群体。当他们响应莫迪政府号召参与克什米尔地区政界及社会各领域,将会增加内部冲突的风险。
作为一名“起于州郡”的平民总理,莫迪向来擅用民族情绪推动局面。自克什米尔自治权被剥夺的那一刻起,旧秩序便已消失殆尽,如何创造新局,才是莫迪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