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中国外交布局 美国为何已经失算
中美上海贸易谈判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1日发布Twitter,对剩下的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中国政府随即表示“强烈反对”。两国贸易紧张关系进入新一轮的升级。
特朗普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改变中国的行为,但是这种经贸上的对抗似乎并没有解决问题。
可以说,贸易战或贸易谈判基本上可以界定特朗普(Donald Trump)第一个任期的对华关系,而其他和中美有关的双边及地区热点议题,都相对处于次要地位。比如,南海局势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有所缓和,虽然美军迫于压力偶尔前往南海展现军事存在,但都没有引起大的风波。地区东盟国家的态度也有所缓和,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将信将疑。
但是,特朗普身边的幕僚及背后的极端保守势力,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扼杀。从封锁华为、逮捕孟晚舟,到指控孔子学院从事间谍活动、北京干涉美国中期选举,再到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特朗普政府编制了一切可编制的理由,为贸易战助威。
与此同时,他的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和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则在中国新疆、台湾、香港和宗教自由等议题层面积极发声,加大对中国地区及国际形象的负面包装。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对美国、乃至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美国放大中国威胁,煽动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情绪是中国周边局势过去数十年不稳定的重要现实原因。从小布什(George W. Bush)的反恐战争,到奥巴马(Barack Obama)时期的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再到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外交和所谓的印太战略,美国从未停止在中国周边发力,只不过美国自始至终都缺乏连贯的亚洲战略。
小布什时期的反恐战略,不是亚洲战略,而是全球性战略,但是将军力和资金大多投向中东。在这段时期,中国完全配合和支持美国反恐,美国也在中国反恐方面扮演积极角色。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再此期间快速崛起,并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救市中扮演了积极的作用。自那以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加。
奥巴马上台后,在时任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班底的推动下,美国开始注重在价值观、经济、军事和文化软实力等全方位对中国进行围堵,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美国在金融危机后摇摇欲坠的霸权地位。但是,随着中国推行积极有为、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加上美国国内党争和经济困境,美国未能扭转其在亚洲的颓势,已经无法改变中国把握亚洲话语权的大趋势。
现在的中国周边相对比较平和,这和特朗普政府奉行孤立主义外交大有联系。特朗普以贸易交易为中心的外交思维,也让其印太战略实际上也只体现经济视角。但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的反复无常,也让美国的信誉受到各方质疑。
其实,从建交伊始至世纪之交中国外交把对美外交作为优先方向,到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地区及全球外交布局中的“去美国化”,再到现在的大国外交和多极外交,中国始终以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目标,树立在亚洲乃至全球事务中的领导权。美国历届政府在中国周边的纵横捭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投机性,对中国的战略布局与设计没有大的影响。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和美国无法适应中国崛起并承认中国发展地位有关。
奥巴马时期,中美最大的话题就是两国是否能够平起平坐,能否同舟共济,在太平洋共存。为此,美国甚至自称为太平洋国家。但是,民主党政府立场倾向于亚太盟邦,很难保持中立,反而注重利用亚太盟邦,保持自己的亚洲领导地位。这样只会导致中国在亚洲的反制,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更是强调“亚洲人的事情亚洲人自己解决的”。
特朗普上台也是如此,并不能平等看待中美关系。他看重的贸易协议必须是有利于美国的协议。这种思维无助于缓解和解决中美贸易争端。而特朗普以逐级加征关税的做法,表面上看是为了赢得贸易战,实际上也会让美国自己付出代价。
而且,美国将国安和经贸议题混为一谈,其实也是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歧视,对自身发展的不自信。这种歧视性、不平等思维不改变,美国就无法真正认识中国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同中国的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