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上海谈判的“三个低点”

撰文: 黄治金
出版:更新:

7月30日至31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长努钦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牵头的中国代表团在上海举行了第十二轮贸易谈判。虽然谈判取得了一些小的共识和成果,但相比较而言,经历了三个月的立场对峙,双方都没有寄望此次上海谈判取得突破。

双方只是互相调整姿态和立场,展现善意,回到三个月前谈判崩溃前的状态作为新起点,这才是此次上海谈判的最大成果。

总体来看,此轮上海谈判凸显三个“低”。

上海谈判现场的布景设置别有中国风味。(Reuters)

姿态低

经历了十多轮的谈判,双方团队彼此都是老朋友了,无需通过谈判前的各种舆论造势,为己方打气,也无需通过编造过多的不实指控,为谈判增加不必要的杂音,影响双方谈判的气氛。只不过,中美贸易战以来的最大变量、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一贯地“威胁”中国。7月30日,也就是莱特希泽和努钦抵达上海之日,特朗普发推警告中国说:“如果自己赢得2020年大选,等待中国的将是更糟的结果”。

最为不同的是,美方贸易谈判的鹰派势力也调低了自己的姿态和声调。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和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在大阪习特会后,从未发表过任何激烈或强硬的措辞,更多地反而是迎合团队中的主谈派,强调中国及时兑现购买美国农产品的承诺。

莱特希泽(中)也在通过多轮谈判认识中方和自己.(Reuters)

当然,这背后也有美国的“拖沓”,即美国在部分或完全解禁中国企业华为方面,被中国政府指责行动缓慢、诚意不足。所以,上海谈判期间,中国官方媒体大多都在强调“中国不让步、美国应展现诚意”的声音。

期望低

这一点从谈判前的美方表态就可以看出。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明确提到,此次上海谈判不指望达成任何大的协议,重点在于对两国谈判进行一次“调整”,使之回到5月贸易谈判崩溃之前的状态。他强调,美方的主要任务就是厘清中方的“善意”承诺,促使中方积极予以兑现,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帮助美国实现贸易平衡。从谈判结束后的舆论来看,双方触碰的都是老议题,而且有些聚焦,也就是农产品购买的问题,至于强制性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盗窃等结构性问题,根本不会取得重大进展。

上海谈判之际,特朗普警告中国不要等到2020年之后和美国“新”总统谈判。(VCG)

而且,中国除了要求美国先兑现承诺,完全解禁华为外,也反对分阶段取消关税。而美国团队则坚持认为,分阶段执行、保留部分关税及新关税威胁,有助于加大对中国施压,算是一种达成有利于美国的协议的筹码。这一分歧弥合不了,双方谈判必然会陷入僵局。加上中美两国政治日程的冲突,彼此达成协议的难度似乎也在增加。特朗普已明确断定,中国是在等待2020年美国大选结束后民主党总统上台。

标准低

此次上海谈判完全是双方借元首会晤重启之前的谈判,重新校准彼此的谈判目标。对于中国而言,主要诉求莫过于让美国兑现解禁中国企业华为的诺言,并防止在其他协议层面反悔;对于美国而言,此次上海谈判的主要诉求就是对北京之前的对购买美国农产品与服务的承诺进行一次“再确认”,这对特朗普来说既是短期谈判承诺,也是继续和中国谈下去的其中一个重要基础。

之前的贸易谈判,美国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和门槛,最初提出的愿望清单,几乎超出想象,甚至到了强制勒索的地步。只要不谈崩,只要不是拍桌子耍脾气,或者不欢而散,就是上海谈判成功。这种低标准都是为了让双方重回5月立场,重新展现谈判并达成协议的意愿。至于这种意愿是不是中方所期待的“美国诚意”,还有待观察。

最后,谈判地上海的选择,也符合这“三低”。

一方面,中国也是希望美国在谈判中多一些商业或生意上的视角,少一些政治因素的烦扰;另一方面,如何在上海双方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将赋予上海不一样的符号意义。而事实上,当前中美无需给予上海任何额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标签,因为上海在中美外交史上的重要地位,无需通过这样的谈判来重新点缀。所以,通过上海谈判,中国主要希望双方贸易谈判“少政治、多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