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北京一再强调的“战略定力”究竟是什么?

撰文: 郑瑞
出版:更新:

中美贸易谈判于周二(7月9日)重启,而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则于一日前罕见出席世界和平论坛,侧面回应贸易战对中国的挑战,强调战略定力和自信。中美贸易战一年多以来,北京一再强调“战略定力”,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7月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财长努钦(Steve Mnuchin)进行通话,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参加。中美贸易谈判在G20大阪峰会之后正式重启。

当前,虽然G20大阪习特会让中美贸易战暂停升级,双方对关税的加征也偃旗息鼓,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局面就一定会趋于乐观。中美之间对于贸易协议上的种种分歧显而易见,美国对下一轮的谈判结果的预期也比之前更为保守,特朗普身边的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近期还表示谈判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可见谈判任重道远。

7月8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2019年清华大学主办的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讲话,侧面对中美贸易战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中国将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以战略定力和自信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定力和自信”,其实就是中国一贯对待贸易战的态度。

王岐山讲话谈到中国的战略定力和自信,这也是中方一直所强调的态度。(路透社)

如此背景下,北京近来对贸易战的几度表态则是越发坚定。

北京三度强势回应贸易谈判

在王岐山的这次讲话之前,中国商务部已经两次回应了关于中美贸易战的问题。

7月2日,中国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在今年1月至5月使用外资的情况,数据显示在全球跨国投资连年下跌的情况下逆势上涨, 实际使用外资3690.6亿元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5美元),同比增长高达6.8%,海外资本并没因为贸易战“撤离”。

习近平在G20峰会上表示中国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新华社)

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内复杂的改革任务,商务部全力“稳外贸、稳外资”,不能将所有问题和困难都归咎于中美经贸摩擦,不能把企业外迁与经贸摩擦直接挂钩。

7月4日,商务部的例行记者会上,中方亮出对中美谈判的“底牌”。发言人称,如果双方能够达成贸易协议,必须全部取消美方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同时希望美方能落实承诺,尽快停止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的做法。

同时,对于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的承诺,商务部并没给出具体的计划。英媒路透社报道称,中方之有在最终达成全面协议的前提下才能确定采购农产品的承诺。

敦促美国对华为“放行”,以取消全部关税为明确条件进行贸易协议的谈判,这些都让中方的回应看似比此前更为“强硬”。

美国对华为公司的围堵,揭示了中美博弈的本质 。(视觉中国)

中美矛盾的本质

中国选择如此应对贸易战,来源于对中美贸易战背后矛盾本质的认知。

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崛起令全球政治震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实力的上升,美国影响力的相对下降,令美国乃至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世界都为此感到焦虑。

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华为的打压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绝不只是有关美国的国家安全,而是从前沿科技、信息掌握上,美国对中国上升实力的不适应,也是科技上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美国要在科技上把握全球的主导权,在经贸、地缘层面也是如此。

而贸易战背后是全球格局正在变化的事实。以西方经济和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都在这场变化之中面临挑战。

正因如此,中方才知道,无论是“硬碰硬”还是“投降”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无论让步与否,美国也不可能真正“放过”科技领先的华为,更不可能主动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已经将反华情绪煽动起来之后的现在。

对中国来讲,中美关系需要稳定,但是无论如何继续自身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定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怎样在不断升级的矛盾中,不随美国起舞加剧局势的紧张,同时维护自身权益,还将是对中国长期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