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G20变成“G1+G19” 峰会切勿被双边绑架
每一年的初夏时节都是日本的梅雨季,纵然时有天公放晴,也无改连绵阴雨的主基调,6月27日的大阪亦是如此。
当日,莫迪(Narendra Modi)、习近平、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等二十国集团(G20)及观察国的元首陆续抵达大阪关西机场,纵使大雨倾盆,亦无阻全球媒体提前数个小时前往机场等候。
毕竟,G20已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多边平台,20个最大经济体首脑的到场,令该峰会的受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联合国大会。
二十国集团角色吃重
G20创立至今刚好20年。自1999年开始的最初10年间,尚还是一个由各国财长参加,集中讨论各国主权债务的机构,直到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各国,才让G20完成其进一步蜕变。
在最初的10年里,由美国、加拿大和德国最初倡议建立的G20秉持着一个信念,也即全球最大的20个经济体都向同一个自由的世界秩序汇聚。彼时人们相信,随着各国贸易愈发紧密,各国都将成为该秩序中负责人的持份者,有效制约利益冲突和地缘摩擦。在很大程度上,这依旧是今日G20的信念。
然而当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而至,这种政经自由化的信念亦遭受极大挑战。当资本不受管控,当市场调节机制失灵,当政府放任无为,当成千万上亿的人们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化为泡影,各国都兴起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而七国集团(G7)作为受金融风暴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其此前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亦逐渐消退,世界的诸多问题明显已经不能在G7的框架下解决。自此,G20所背负的角色也就愈发重要。
和G7一样,G20也从未能形成“统一战线”。尤其是在2017年美国政府换届后,特朗普频频挑事的行为,让不少媒体形容“G1加G19”时代的到来,可事实上“G19”之间也有自己的分歧与矛盾。纵然各国皆认可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却也在诸如发展权益等方面有颇多龃龉,毕竟诸如碳排放权、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下的发展国家特权等事项,都直接关乎实际利益。
保护主义盛行 受损的不止贸易
在这些既有问题的基础上,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又火上浇油般的令事态进一步恶化。
中美与全球经济深度关联,G20各成员国作为最大的持份者,也因此成为损失最大的群体。梳理2018年和2019年的现有官方数据,G20成员国除俄罗斯及印尼以外,所余17国和欧盟的进出口贸易皆明显下降,不仅如此,这18个经济体还先后调低了2019年的经济增速预期。
单以亚洲为例,日本2019年1月至3月贸易进出口额为3,52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其中出口额下降5.7%;进口下降3.6%;印度2018年至2019年度出口总额为3,310.2亿美元,成长9.06%,未达预估的3,500亿美元目标;而贸易出口占经济总量50%的韩国受影响最为显著,以其5月份数据为例,原物料及资本财出口分别衰退5.4%及16.6%,其中电脑减少27.2%、无线通讯机器减少32.2%,而占据韩国出口25%的半导体因属于中美贸易战的制裁名录清单范畴,亦大幅减少30.5%。一时之间,各国大有陷入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之虞。
与此同时,受中美关系紧张化所影响的不仅是贸易,还包括科研和学术界。这周二(6月25日),美国麻州理工学院(MIT)校长莱夫(L. Rafael Reif)向全校发表公开信,指出“有教职员工、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学生在与政府机构打交道时,遭到不公平的审查、被污名化并受到排挤,仅仅因为他们是华裔”,这些针对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遭遇会造成一种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的有毒气氛。此前,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等十余所美国高等学府负责人皆有类似表态。
从一开始的贸易受损,到后来针对科技公司的严苛手段,再到针对学界和科研领域的无端审查,不仅令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受阻,更酝酿着一系列危机,甚至不乏导致热战爆发的可能。此时,G20峰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政治平台,又能做什么?
被指“空洞而离地” G20究竟承担什么责任?
纵然有人说,G20是“小圈子”,不能代表世界其余170多个国家,但作为占世界人口64.3%、世界经济总产值85.2%、覆盖全球陆地面积60.8%的组织,且由10个发达经济体和10个发展中经济体组成,兼顾各方利益,这19国(及欧盟)务必须对全球经济、环境治理、科研交流等一系列问题发挥责无旁贷的角色。这是G20的使命。
周五(6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在G20峰会开幕发言中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一个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未来社会’”;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美问题不应成为G20峰会的重心,两国需要在多边主义的规则下解决问题,断不可为了达成中美双边协议而令欧盟等其他经济体承担代价”的呼吁;中国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是于今年3月底访问欧洲期间,在巴黎将当下国际问题归纳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这“四个赤字”,并为之提出相应倡议,而今则具体承诺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加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归根结柢,这些表态都反应各国都已认识到目前世界面临的“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挑战。这在很多人听来仿佛是离地的政治词汇。但事实上,关税壁垒、贸易规则、气候治理以及相关的国家发展权利等等问题,都不是任何一国又或是两国能够通过单边或双边方式能解决,多边框架的受损已经令各国承担代价,这在过去两年已经彰显无疑。这也是G20峰会存在的意义。
G20峰会不应成为双边矛盾的舞台
在此过程中,特朗普政府一如最近几年的作风,仍是一副“G1+G19”的姿态,一边屡屡就美中首脑峰会放风,一边在美日贸易谈判胶着之时威胁不再履行《美日安保条约》中注明的义务,一边向印度威胁加大美印贸易冲突的尺度,另一边周三(6月26日)表示“欧洲对待美国的方式比中国更恶劣”。
事实上,关税壁垒、贸易规则、气候治理以及相关的国家发展权利等等问题,都不是任何一国又或是两国能够通过单边或双边方式能解决
此时,所余的19个成员或许更应该如马克龙总统周三(6月26日)在东京针对气候问题的表态一般,“即使某些国家拒绝签名,那也是他们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迷失我们共同的倡议”。
无论是中国、欧盟、日本还是印度,在G20峰会这个会场上都不应继续与特朗普政府争辩,掉入对方营造的混乱舆论场,纵使中美、日美、印美等双边会谈引人注目,也不能让这个多边峰会被双边矛盾所绑架,这不仅是对东道主安倍晋三首相及其他主要国家领导人最基本的尊重,更是这20个最大经济体在面对单边主义日盛、保护主义复辟、气候治理疲软等必需经由多边框架才能解决的问题时,所应该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