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转任欧盟主席众望所归?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五月底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公布后,法国总统马克龙所属的欧洲自由民主党团联盟(ALDE)成为第三大势力,成为决定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的关键。
摆明反对默克尔(Angela Merkel)属意主席人选的“造王者”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周二(11日)却表示如果默克尔亲身上阵,他“必定支持”。究竟默克尔有否可能提前离任德国总理一职,摇身一变成整个欧盟的代表性领袖?

现任主席:我不相信默克尔会消失

其实即将在10月底离任的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早在4月中已公开表示默克尔“非常有资格”担任主席一职。爱好花言巧语的容克更称默克尔“不只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更是一件完美又让人喜爱的艺术品”。

默克尔的基民盟(CDU)去年底在两次德国地方选情不利之后,已承诺在其第四届总理任期于2021年完结之后,全面退出政坛,不过容克就指他很难想像默克尔能够这般轻易的消失。与此同时,容克5月时也再次表示表示“默克尔完全可以胜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对此有欧洲高级官员透露,默克尔曾私下明言自己对出任欧盟一把手一事不感兴趣。

可是,当容克和马克龙皆再三呼吁,且欧洲政坛温和派明显式微,默克尔恐怕即使自己希望告老还乡,也无法如愿。

容克2014年登上主席宝座,正是因为得到默克尔的支持,而压过英国的反对。(路透社)

当然,下届主席人选最迟大概要在本年9月决定,默克尔似乎难以赶上这班车。如果要再待5年后竞逐再下一届主席,到时候默克尔已年近70岁,加上未来数年淡出欧盟政坛之后,她能否再有今天的政治能量——在任14年的默克尔仍有超过50%的民意支持,在西方民主国家之中可算是“奇迹”——也成疑问。

不过,德国的国内政治形势却为她“提早下台”,赶上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程序的尾班车,带来了些许契机。

联政同盟离心 提前大选成可能

德国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在2017年大选后,几乎组不成政府。最后,为免再行大选让极右势力有机可乘,中间偏左的社民党(SPD)才放弃当反对党,再与默克尔组成大联盟政府。

默克尔的政治能量,却是社民党的毒药。自2005年与默克尔组成大联盟政府后,社民党的得票由当时的34.2%跌至2017年大选期间的20.5%。在刚过去的欧洲议会选举,社民党得票更跌至15.8%,排在绿党之后,惨变德国“第三大党”。

同时在一个二战后长期由社民党控制的州份落败后,社民党主席纳勒斯(Andrea Nahles)只得辞职。其中最大影响,就是社民党有可能退出大联盟政府,导致默克尔下台,而要提前大选。

纳勒斯担任社民党主席才刚超过一年,便被政治形势逼了下台。(路透社)

属于社民党的德国副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就表明该党不会再参与大联盟政府——不过,在绿党民调大幅抛离社民党、成为德国中间左翼代表的今天,社民党似乎也没有再组成大联盟政府的本钱。

根据社民党高层的表态,社民党正考虑与极左左翼党(Die Linke)与绿党组成联盟,以筹组德国近15年来的第一个左翼政府——然而,目前此三党组合并没有国会多数,因此这个“左翼大计”的前提,就只有解散政府、提前大选。

虽然社民党似乎会待至本年秋季原订对大联盟政府的重新评估之后,才能决定前途何往,不过在支持不断流失的背景下,难保社民党不会提前破局。

接班人不成大器 不如放眼欧盟?

另一边厢,默克尔一直栽培的接班人、现任基民盟主席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似乎政治能力甚为不足,其民望自上任以来不断下挫之余,更无力挽回基民盟支持渐减的势头——在上月底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基民盟—基社盟”得票只余28.9%,比2017年大选的32.9%,又下跌了一些。

同时,卡伦鲍尔更似乎毫无政治触角,在欧盟选举失败之后,竟批评选前网民“不要投票给基民盟或社民党”的呼吁,指之为“政治宣传工具”,表示要加以规管,在德国政坛惹来轩然大波,使基民盟的形象更差。

会说俄语、对特朗普不卑不亢、与马克龙关系甚佳、对英国脱欧温和友善的默克尔,的确是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极佳人选。(路透社)

默克尔留任的一大目标,就是要慢慢放权予卡伦鲍尔,让后者逐渐建成自己的政治势力。虽然德国有超过六成民意希望默克尔留任,不过既然她亲手栽培的接班人不成大器,德国的政治形势在过去两年又已见大变,其实此刻放手,让德国政坛得以重新洗牌,也算是明智之举。

更重要的是,欧盟各国右翼崛起,诸如意大利等民粹政府,更恃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大胜之势,而连番挑战欧盟——除了再次因政府财政问题与欧盟起干戈,其国会更通过象征式动议,或将建立欧元以外的类货币,挑战欧盟的欧元区整合理想。

此时此刻,各派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也非众望所归的权威人物。如果默克尔能放下其德国政途,运用其政治巨人的能量于欧盟政治之中,将能在此欧盟内部政局不稳之时,成为未来数载的向心力,助欧盟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