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特会前起诉美国 华为读懂了北京的对美战术
中美贸易谈判延期,若按照双方所说,最后的贸易协定将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晤上正式敲定。而华为事件随著孟晚舟和华为公司接连起诉加拿大和美国政府而继续发酵,舆论再次把两者联系到一起。
华为反击震动习特会?
美国一直极尽打压的华为公司出招了。3月4日,多家海外媒体报导称,中国科技企业华为将起诉美国政府在去年签署的《美国国防授权法案》中的一项附加条款。
3月3日,被加拿大拘押的华为公司CFO孟晚舟已将加拿大联邦政府、加拿大边境服务署以及加拿大皇家骑警告上法庭,指控上述机构侵犯了她的宪法权利。
另外,中国政法部门的官方新闻网站在3月4日报导了对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Michael Kovrig)的间谍活动指控。孟晚舟事件之后,康明凯因涉嫌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而被拘捕。
中方和华为的一系列举动,让外界再次将华为事件和中美贸易战挂钩,毕竟决定中美是否能够最终达成协议的习特会即将到来。2月25日,义大利《晚邮报》报导,习近平将于当地时间3月22日至23日访问义大利,之后访问法国。习近平很可能在访欧之后赴美举行峰会。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已经多次提到和习近平3月份举行海湖庄园会晤、签署协议的可能性,中美的协议会因为华为事件而受到影响吗?
贸易战缘何与华为事件绑定
孟晚舟指控加拿大政府侵犯了她的宪法权利,而根据英媒路透社的说法,华为起诉美国政府的理由是,《美国国防授权法案》对华为的做法构成了“剥夺公权法案”的情形,即其中排除华为设备的条款对华为构成了明显的 “未审先判”,而美国的宪法则禁止美国国会通过这样的法律。
两起诉讼,无论从起诉物件还是依据的法律来看,都和中美贸易战没有直接关系。外界之所以把华为的反击立即和北京处理贸易战的方式联系起来,是因为美国之前曾试探将二者捆绑。
从孟晚舟被捕开始,华为就似乎和贸易战的前景密不可分。去年12月,孟晚舟被捕的当天,习近平和特朗普正在阿根廷布宜诺赛勒斯举行峰会。此后,虽然美国官方表态对孟晚舟的司法程式和中美贸易谈判毫无关系,但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公开表示如果对谈判有利,自己将介入孟晚舟事件,这些都说明孟晚舟此时被捕并非巧合。
回看美国一系列的安排,从加拿大引渡孟晚舟的期限,和中美90天休战期的最后期限都是3月初;1月28日美国四大部门联合宣布对华为提出23项罪名的指控,当天中美开启今年的第一轮高级别谈判,中国副总理、谈判代表刘鹤刚好抵达华盛顿。虽然美方一再表示司法案件和中美谈判没有关系,但是这些做法已经将贸易谈判和起诉华为绑定在了一起。
就算最终中美都选择了切割两个事件,也不可否认美国在中美谈判的关键时间点上向华为发难,是对北京的一种试探。这种捆绑本身因美国而起,和华为今天选择反击并没关系。
北京应对贸易战给华为的启示
对于捆绑华为事件和贸易战,美国在一段时间以来似乎已经转变了态度。这背后北京对美国出招的应对方式,或许可以解释华为现在选择反击的逻辑。
贸易战之初,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北京选择了以静制动。美国不断出招,制造中国科技企业中兴的危机、撕毁“不打贸易战”的协定,再把眼光放到打压华为,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定自身的底线,该反制的时候反制,该谈判的时候谈判,并不为其所动。
当美国用起诉华为试探北京,北京冷静地对中美谈判和华为事件切割处理。中方明确反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指控,指其背后有政治动机,且在司法层面上进行了反击。同时,中美也积极进行贸易谈判,孟晚舟的引渡程式启动并没影响到中美在谈判中取得进展。
贸易战进行到现在,其不良后果已经美国显现出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发现,美国在贸易战期间造成的进口损失约为688亿美元,这一数额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同时中美贸易逆差不减反增,美国国内对贸易战已经失去耐心。无论是关税还是华为事件都没有换来北京的巨大让步,美国选择将贸易谈判和孟晚舟事件切割处理,和意识到贸易战持续的真正威胁有关。
而北京的另一经典战术就是“后发制人”,这在南海问题、中美此前的多次交手上早已体现,中美贸易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还要看中国能否排除阻力抓住发展的机遇。
对于北京应对美国的种种策略,华为似乎已经心领神会。
孟晚舟被捕之后,华为也经历了静观其变的过程,一面在舆论上反击美国,一面在公司的发展上保持定力,不为所动。而现在,美国除了引渡孟晚舟,开启冗长的司法程式之外,其他计划都并不顺利,欧洲没有如美国所愿彻底排除华为,反而让“五眼联盟”出现裂痕,这就给华为的反击提供了机会。
华为从开始静观其变到现在的后发制人,其实都和北京对美的战术如出一辙。这并不代表华为背后有北京的授意,而是华为读懂了北京在贸易战中的套路,在恰当时机选择了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