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风波】英纽德齐齐开绿灯 美国打压攻势缘何受阻?

撰文: 卓朋序
出版:更新:

当地时间2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引述政府消息称,政府认为华为5G设备的安全风险可被管控,等同向华为设备大开绿灯。一天后,新西兰也发文称“将自行评估华为5G设备的安全风险”,为转变立场做好准备;而德国更改变口风,称在5G网络建设上,政府未排除任何科技企业。
同美国共享“特殊性关系”的英国都已在此事转軚,对其他美国盟友来说,自然卸下不少压力。但“闻风而动”终究是导火索,众多国家“叛变”的终级原因仍是经济利益,及美国粗疏的施压手段。

对华为产品“安全风险可控”的报告源于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作为政府情报体系的一部分,NCSC的报告将被呈交至该国政府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在今后作为华为安全评估的一部分。事实上,如果作为军情体系一部分,在安全问题上最为严谨的NSCS已做出如此评估,华为通过安全审查应不是问题。

华为“太子女”孟晚舟去年12月于加拿大被捕,欧美多国其后宣布抵制华为5G设备。(视觉中国)

英国开绿灯后,同其关系密切的新西兰随即改变立场。早前,新西兰政府通讯安全局(GCSB)曾以“严重安全风险”为由,禁止最大电信公司Spark使用华为提供的5G通讯设备。而2月19日,新西兰总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却对外表示:“政府正同Spark讨论如何消除风险,华为从来没有被排除”。

从英国,到新西兰,反对华为最为强硬的“五眼联盟”中已有两员倒戈。而原本在此事上同美国有所芥蒂的德国当然也转变立场。毕竟,若英国能制定出“管控安全风险的措施”,其他国家照做便是。而美国的“施压战略”可谓遭受前所未有挫折。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周二(5日)在日本出席一场讨论会时提到,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前,需向德国保证不会把相关数据转交中国政府。(路透社)

接纳华为:商业大于政治

对大部分欧洲及大洋洲国家而言,电讯商选择设备大多出于纯商业考虑,政府只有出于国安考虑的“禁制权”,并无“决定权”,而大部分企业也将基于商业利益做出最优考虑。在此基础上,发出禁令一方面令这些国家同中国关系受损;另一方面也违背了通讯公司的利益。

以处于风口浪尖的英国为例:其三家主要电讯企业O2、EE及沃达丰不仅已采购,甚至开始测试华为通讯设备;而李嘉诚旗下的3UK也已和华为达成20亿英镑的采购协议。若无法获得政府发出准照,势必遭遇经济损失。

美国多次呼吁盟友弃用华为5G设备,但英国有意不拒绝华为继续参与该国5G通讯事业。英美之间的分歧不但会造成两国关系紧张,更可能导致西方情报共享网络“五眼联盟”(Five Eyes)分裂。(路透社)

而在尚未布建5G网络的国家,华为也具备强大吸引力。由于同样制定5G标准的高通并不生产通讯设备,华为是当下唯一提供设备的标准制定者,不需要付出授权费,华为已拥有价格优势。与此同时,其竞争者诺基亚、爱立信虽已完成商用研究,但在可靠性测试等领域仍落后华为。

而最为商界赞誉的,则是华为高效的售后服务。这一名声最早在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打响:华为以其庞大的外派工程师网络,在非洲各地驻点,保证设备出现问题时可“随叫随到”;而竞争产商则需要多于一周的应变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后,华为亦以高薪招募当地工程师,维系类似服务效率,从而树立口碑。

慎海雄(图)在与梁华的会面中,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华为在5G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中国之声)

2018年,华为在欧洲通讯设备市占率已接近40%,甩开“土生土长”的爱立信及诺基亚,证明其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华为每年投入研发资金高达150亿美元,超过国内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总和,也超越诺基亚及爱立信两大对手之和。对西方通讯商来说,尽早选购华为也是对其未来商业前景的认可。

简而言之,如今各国转向接纳华为,与其说是“对中国释放善意”,不如说是“回归商业逻辑”的正常决定。

任正非表示,“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我们前进,也许极端困难的外部条件,把我们逼得更团结,把我们逼得更先进,更受客户喜欢”。(资料图片)

粗疏施压惹各国反感

2018年7月,中国最大通讯企业中国移动,宣布同诺基亚达成10亿欧元的5G框架协议,在工业领域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消息一出,国内舆论便传来批评声浪:“当欧美国家打压华为时,为何作为国企的中移动却将订单给了诺基亚?

这样的决定自有商业考虑:诺基亚在5G工业网上具技术优势,且早前中移动4G网络由诺基亚主导,由其提供升级服务亦符成本效益。不过,身为国企的中移动此番决定,也具政治考量:既然中国并无对欧洲企业关上大门,欧洲自然也不该打压华为。事实上,如今华为及中兴只占国内55%通讯设备市场,余下45%仍由外商共享。

蓬佩奥在匈牙利访问期间警告,若盟友继续使用华为设备,将会影响与美国的合作关系。(资料图片)

北京的善意,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西方国家对美国施压的反感。一直以来,美国都践行“胡萝卜+大棒”的策略:早年为减少欧洲国家对苏联的依赖,美国不惜出动重金落实马歇尔计划;为支持欧洲国家配合美国全球战略,美国长期默许盟友维持低军费,“搭便车”维护国家安全。不过,无论是早前透过外交和情报体系施压,或是如今蓬佩奥走访各国,都未见美国能给出实在的补偿措施。这样粗疏的施压手段,自然难以成事。

或许在特朗普及其国安团队看来,过去数年奥巴马政府太过“纵容盟友”;凭借美国强大的国力,单有棍棒已足以令一众国家屈服。而今次的华为风波,也该会令他了解奥巴马和早前一众总统的“难处”,不再为自己幼稚的外交理念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