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央行行长“劈炮”抗议政府干预 “独立”之外更需合作
任期原定明年9月才届满的印度中央银行行长帕特尔(Urjit Patel),突然在12月10日以“私人原因”宣布辞职。
一般相信,真正原因是他不满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干预央行运作、破坏其独立性。
帕特尔是两年多以来,第二位离职的印度央行行长,人事变动这么频繁,自然触发外界对它能否独立决策的担忧。事实上,今次央行易帅的消息一出,印度卢比兑美元便曾跌近2%。
从盟友到敌人
帕特尔2016年9月上任后,曾在当年年底支持莫迪停用旧版大面额钞票的决定,他因此被视为总理的盟友。
可是,两人近来就不少问题产生分歧:莫迪希望强化政府对央行运作的监督、审查其资本架构、要求放宽借贷限制,同时逼迫央行交出更多盈余,借此降低公共财政赤字。
印度媒体早前甚至报道,莫迪有意引用“印度储备银行法”第7条,就公共利益事务对央行行长下达指令,直接干涉央行决策。新德里当局步步进逼,让帕特尔颇感为难。
莫迪谋求操控央行 为大选服务
当然,莫迪提出这些要求,并非没有私心──当地将在明年举行大选,莫迪想透过进一步掌握央行的政策杠杆,营造良好经济气氛,好为执政人民党“助选”。
事实上,今次已不是莫迪首次向央行施压。帕特尔的前任、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的拉詹(Raghuram Rajan),便是因为在央行与政府的职权问题上出现分歧,致使莫迪拒绝让他在2016年连任。
值得留意的是,“政府vs央行”的戏码近年不只在印度上演。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就把股市下跌、通用汽车关闭部分厂房等负面消息,归咎联储局加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亦多次批评央行加息。
发生在印度、美国和土耳其的争议都反映,政客基于自身信念或政治考量,对央行施加压力。而政客的操作,无可避免令习惯了“央行独立”信条的自由市场深感忧虑。
平情而论,央行管理宏观经济政策,主宰一国经济命脉,由内行人操盘,应该比外行人好。以印度最近两任行长为例,拉詹是IMF首席经济学家,帕特尔则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PhD)。印度央行由这两位科班出身的专家领导,效果似乎比著眼短期选举利益的莫迪更为理想。
没有完全独立的央行
当然,这不是说“央行独立”的信条不能受到挑战──根本没有完全独立这回事,只有多一些独立性,或者少一些独立性的分别。
而在政策大方向上,央行同政府亦必须大体保持一致。还记得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政府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就是有赖联储局推行量化宽松,配合财政部对金融机构的救济。
因此,与其高谈“央行独立”,倒不如多讨论政府和央行应该怎样协调分歧、应该怎样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