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两国龃龉再起 基辅在盘算什么?
11月25日,俄罗斯在刻赤海峡(Kerch Strait)开火拦截并扣押3艘乌克兰船艇,事件导致近年本来已经恶劣的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
最新冲突发生后,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反应很大,除了颁布戒严30日,还下令军方进入全面战备状态。他如此积极,究竟有何动机?
经济无起色 为大选操作外交
第一层动机是选举。冲突发生后,乌克兰反对派便质疑,民望低迷的波罗申科藉著炒作事件,试图影响明年3月31日举行的总统大选。
自2014年6月上台以来,波罗申科在国内经济上没有多大建树。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该国GDP由当年的1,335亿美元,跌至2017年的1,121亿美元,反映这位凭经营糖果生意致富的总统,在刺激经济方面欠缺板斧。
目前,他的民望落后前总理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甚至比不上制片人兼演员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没有条件大打经济牌的情况下,他只能操作外交和爱国主义议题,而近年与乌克兰关系紧张的俄罗斯,自然成为目标。
事实上,从波罗申科的选举操作来看,他显然是冲著莫斯科而来的。以他的竞选口号──“军队、语言、信仰”──为例,军队是指应对俄国威胁,语言是指限制乌克兰语以外的语言(实际上指俄语),信仰则是支持乌克兰东正教会的自主地位,排拒俄国东正教会的影响。
在上述大背景下,两国今次在刻赤海峡的冲突,自然不是孤立事件。俄罗斯副外长卡拉辛(Grigory Karasin)便质疑,波罗申斯通过俄乌关系进一步恶化,提高自身在国内的支持率。
克米里亚问题未解 拖北约落水
波罗申科另一可能动机,是藉著今次俄乌冲突,把北约拖进来,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持续向俄罗斯施压。
在领土问题上,波罗申科一直态度强硬,不放过任何宣示立场的机会。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11月23日到访克里米亚之举,便被他指斥为违反国际法,“这些行程不会令克里米亚变成俄国领土,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过去和将来都是。”
问题是,尽管波罗申科怀有取回克里米亚、强化乌克兰在黑海地区影响力的想法,不少因素却令这个目标愈发难以达成:
一方面,随著连接克里米亚和俄国本土的刻赤海峡大桥今年5月落成,俄国在事实上彰显了自身对半岛的拥有权;另一方面,俄土两国11月19日宣布“土耳其溪”项目海底工程完成,令俄国可在绕过乌克兰的情况下,把部分天然气运送到南欧,变相削弱基辅的战略重要地位。
政治现实下,波罗申科难以独力抗衡俄国,因此不能不借力北约。
众所周知,自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以美欧为主体的北约一直对俄实施制裁;而如果从11月25日冲突发生后、北约作出的反应可见,北约和波罗申科基本上是同一阵营:
就在冲突发生后,北约便发声明指:“完全认同乌克兰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包括其船只在国内水域航行的权利”;美国驻联合国代表黑利(Nikki Haley)亦警告,俄国扣押乌克兰船只的做法,严重侵犯乌克兰领土主权,认为国际社会必须谴责有关的行为。
必须指出,即使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乌克兰东部爆发战争期间,基辅当局亦没有宣布戒严。而最新冲突的规模没有当年那么大,波罗申科的反应却不成比例。外界难免觉得,他另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