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转圜? 中美在G20峰会寻找最大公约数
“G20将是一个紧要关头——我想那是个关键。”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周二(11月20日)向白宫记者说了这句话。
而在周一(1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一份被称为“可能是历来最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先期通知,一般相信是要针对中国。
一方面,中美元首有望会晤,让人对两国纾缓紧张局势有了些期许,倘若两人在G20上达成峰回路转的协议,终止过去数月连续加码的中美贸易冲突,则更令人欣喜;另一方面,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让人觉得即使两国首脑见面,外界亦不宜有过高期望。
那么,特朗普和习近平何以还选择碰头呢?
凡事皆有动因。如今有三个因素,推动著二人的会晤。
特朗普的动因
首先是美国方面的因素。在美国政治体制下,总统必须在短短4年或8年任期内,做出选民都能看得到的成绩,必须“急于求成”,而中美关系作为美国媒体和政界关注的主要议题,特朗普不能不有所回应,必须交出新的成绩。
眼下,特朗普面对的国内压力确实愈来愈大,美国媒体纷纷要求他为贸易战降温。例如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在11月16日刊出一篇题为“贸易战令企业迁出中国,但它们没有迁回美国”的报道,暗讽贸易战根本是损人不利己;
11月15日,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亦发表题为“对蓬勃经济愈来愈大的威胁”的文章,指出贸易战是其中一个限制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至于被视为特朗普支持者的美国农民,他们的日子亦不好过:自从中国今年7月对美国大豆征收报复性关税后,美国大豆顿时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出口市场,导致美国大豆价格跌至10年低位,不少农民甚至被迫计划在2019年转种玉米和小麦,希望减少损失。
不难看出,贸易战开打以来,“中国被打趴”的局面根本没有出现,反倒是美国国内受到不少冲击。常言道,外交是内政延伸。对特朗普来说,如何在“每天都是选举”的美国政坛防止“人气”大跌,如何不让国内压力削弱他成功连任的机会,才是最关键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华关系缓和,亦可为特朗普增加对抗民主党的筹码。中期选举后,民主党成功重夺众议院,有可能就“通俄门”事件弹劾特朗普。当然,“弹劾”能否成功是一回事,关键是这种操作肯定会耗费特朗普的精力。若特朗普在遭受弹劾前,在国际事务上获得成绩,有助于他迎战国会。
必须指出,按照特朗普的个人作风,他未必愿意长期跟中国打架,但也不会长期跟中国友好,针对中国只是出于政治需要。在对华关系恶化一段时间后,他至少要歇一下,但这个歇一下是为了寻找新的著力点、新的得分项,而非寻求解决问题。
特朗普的“现实”作风,可从他的人事任用看得出来:既起用博尔顿(John Bolton)、纳瓦罗(Peter Navarro)、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之类的强硬派,也任用马蒂斯(Jim Mattis)、凯利(John Kelly)等传统人士,同时又起用女儿伊万卡(Ivanka Trump)、女婿库什纳(Jared Kushner)等“裙带人士”。
不同思维、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任用,反映特朗普并不那么被意识形态束缚,而是依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时段分别重用某些人士。
无论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中美僵局,还是未来短期内可能出现的“中美和解”,说穿了都是现实政治考量,都是为特朗普在短期内争取最大利益服务的。或许可以说,“中美关系”只是用来利用、或者消费的物件。
中国的考虑
自从贸易战开打以来,中美两方的不信任加剧,互动大为减少。这或许是因为,不论中美双方都相信,在中期选举结果出台前、特别是在共和党选情未明朗的情况下,沟通的意义根本不大。
令人不解的是,在G20峰会前,华府不同官员说了不少内容矛盾的话,例如财长努钦(Steve Mnuchin)早前表示,将同中国副总理刘鹤会晤,此举被视为伸出友谊之手;纳瓦罗曾高调警告华尔街,要求它不要向白宫施压,这番言论随即遭到库德洛反驳,这亦被视为另一和解讯号。
不过,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却在东盟和APEC峰会上,沿袭10月初发表“反华檄文”时的语调,影射中国为“帝国主义”,呼吁亚太各国不要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这番言论顿时令人觉得美国无意向中国“让步”。
如果说中国的立场──“打,随时奉陪;谈,大门敞开”──已是非常清晰的话,那么美国的立场显然还是十分隐晦的。随著G20“习特会”举行在即,这将是习近平确认特朗普意图的机会,借此决定中方下一阶段将会采取什么行动。
当然,两国开启下阶段对话,并不意味著双方争端就此终结。北京清楚知道,中美战略竞争已成事实,两国结构性矛盾亦不可能在顷刻间化解。在可见的将来,中美关系大概会以“恶化一阵、设法平稳一阵、接著新问题出现”的模式呈现。
重要的是,只要双边关系不恶化到无法接受的地步,就是较佳局面。而在北京看来,现在已到了对中美急速下滑的关系往回拉的时候了。
须要重申的是,即使到了此刻,北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依旧是维护战略机遇期,确保“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目标得以稳步推进。而为了推进这些目标,维持一个“不至于太差”的中美关系,对北京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为此,甚至不排除北京会向华府给出一些形式上的“让步”。
国际环境的微妙变化
另一个可能促成中美缓和的原因,在于当下对特朗普不利的国际形势:
在美国对外关系中,以美欧关系最为严峻:无论是在《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协议,建立欧洲军队,还是在对待民粹主义等问题上,特朗普与欧洲盟友,特别是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闹得极不愉快。
目前,法德两国誓言要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军事、经贸政策,甚至谋划“去美元化”改革。这固然是欧洲多年来力推的方向,但特朗普的出现,确实也加剧了法德推动自主路线的决心和步伐。
而在处理贸易争端方面,美国虽然在10月初签订的《美墨加协议》(USMCA)中,加入“毒丸”条款,阻止盟友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但到目前为止,类似条款似乎未能引起日本、欧洲的兴趣。
这个情况之所以出前,源于美国盟友无法适应特朗普“一时一样”、充满不确定性的作风,导致它们不敢冒险站在美国一边。可以说,面对不确定的美国,盟友们只能抱持观望心态。
上述情况显然对中国有利。在应对中国时,特朗普理应团结欧洲、日本等盟友,可是他却四处出击,导致“统一战线”无法形成,变相纾减了中国的压力。在无法团结传统盟友、以及华府无法在贸易战中令北京屈服的情况下,特朗普更强硬对付中国的本钱,也就削弱了不少。
中美贸易战开打后,两国关系明显恶化,不少人自然对今次G20“习特会”有所期许,希望两国真的偃旗息鼓。然而,鉴于中美关系已进入摩擦多发期,习特见面相信不是两国矛盾的终结,而早已宣布角逐连任的特朗普,肯定亦不会放过中美关系这个竞选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