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百周年 应以怎样的心态纪念?

撰文: 唐宇廉
出版:更新:

1918年11月11日,德、法代表在法国北部贡比涅森林一节火车车厢内,签署《贡比涅停战协定》,标志著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可惜的是,尽管到了今天,一些国家之间还是矛盾重重、小规模冲突此起彼落。故此,在一战结束百周年的当下纪念相关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仍是十分迫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多国竞争激烈:法国因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败,迟迟无法释怀,作为头号殖民大国的英国,亦因德国这个“后起之秀”步步进逼,心生焦虑,双方还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少的军备竞赛。

今天的情况,自然与一战爆发前夕的情况不尽相信,起码现时不存在当年那种泛滥、极端的黩武文化,但今人却不应因此而有所松懈。

美国退出《中导协定》 欧洲顿感不安全

还记得较早前,特朗普宣布美国将会退出美苏在1987年缔结的《中程导弹协定》,令好些人捏一把冷汗。

特朗普这样做是没有益处的:一来,协议本来有助欧洲放心,美国退出只会令欧洲感到不安全,难怪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扬言要建立“真正的欧洲军队”,用作自我防卫;

马克龙扬言要建立“真正的欧洲军队”,抗衡中美俄的威胁,结果遭特朗普视为一大侮辱。图为两人11月10日在巴黎会晤时的情况。(路透社)

二来,特朗普的做法除了加剧美俄之间的不信任,还把不属《中导协定》缔约方的中国拖下水,变相为愈演愈烈的中美战略竞争火上添油。

纪念一战,最重要是铭记和平的重要性,假如在终战百周年的今天,人们对军事冲突的忧虑不是减少,而是有所增加,那就证明人类对历史教训的汲取还是不足够。

从边缘到主流的民粹主义

同样令人担心的是,与一战爆发前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情况相似,一种渗入种族仇恨元素的民族主义,目前正逐渐由边缘进入主流,右翼民粹主义者的声势愈见浩大。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纲领,匈牙利总理欧尔班(Viktor Orban)对“穆斯林占领欧洲”的指控,以及意大利内政部长萨尔维尼(Matteo Salvini)“遣返50万非法移民”的承诺,都是显著例子。

特朗普、欧尔班、萨尔维尼(左至右)皆被视为西方政坛“右倾”的代表人物。(视觉中国)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2015年收容超过100万名难民,被视为当地政坛逐渐“右倾”的主要原因。这位早前决定2021年下台的“欧洲女王”在谈及二战(二战被视为一战的延续)教训时说:“我们活在一个愈来愈多二战见证人逐渐逝去的年代,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将清楚看到,我们是否真正汲取历史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周年,马克龙和默克尔登上1918年签署停战协议的火车车厢的复制品,一起翻阅纪念册并签名。(视觉中国)

确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自然对战争带来的教训没有多大感觉。

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在2012年逝世,经历过二战的人多数已步入晚年,时下年轻人经历过的最大“动荡”,或许只是金融海啸这些。

在多国领袖云集法国、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个世纪的今日,人们除了必须反思战争的深刻教训,也许还须要保持足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