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拒遣返维吾尔人 中国“战狼式”外交惹祸
中瑞关系近来急转直下,先是中国游客被驱逐事件演变为外交纠纷,又发生当地电视台辱华风波。昨日(9月24日),瑞典更宣布将停止向中国遣返维吾尔人。
如今,中国舆论群情激愤,瑞典国民对华好感亦大降。但事情本无必要发展至此番田地:无论瑞方有多少过错,中国驻瑞大使馆的“战狼式外交”都难辞其咎。
9月24日,瑞典政府宣布停止向中国遣返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难民,由于时机正值新疆的“再教育营”受到西方媒体及政界普遍关注,此举在中国眼中,政治宣示意味颇为浓厚。加之早前爆发的“辱华视频”和“中国游客被擡走”事件,中瑞关系似乎正面临历史低谷。
两次辱华风波:误会与反转
瑞典对华态度,在一众西方国家中已显得相对友好。不仅未对中国投资施以过多限制,还允许吉利集团收购该国“国民汽车品牌”沃尔沃(Volvo), 更在2005年开设了欧洲首个“孔子学院”。瑞典更是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这么看来,中瑞关系没有因近期事件恶化的理由。
不少中国传媒的报道中,对“辱华视频”一事都提及“瑞典国营电视台在其《瑞典新闻》栏目中,发布夸张辱华视频”,令不少人以为该台代表瑞典政府立场。而《瑞典新闻》这一“正经”的名字,更令人误会为严肃新闻节目。
然而,尽管瑞典电视台为公营单位,但政府却难干涉其采编自主权;而所谓《瑞典新闻》,则是同香港电台《头条新闻》类似的时事讽刺类节目。所谓“辱华”内容,则是电视台的夸张手法,旨在讽刺某些种族主义者对中国的偏见。而视频中“我们欢迎所有游客,中国人除外”正为了讽刺某些极右认识的双重标准。
如果说“辱华视频”一事爆发,尚因两国文化差异;且瑞典方面未把握好节目尺度,令人产生误会。“游客事件”则彻底暴露了中国驻外机构的大头病。当时,国内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中国游客被当地警方擡走的画面,引发网民愤慨。更有报道指两位年长游客被抛弃在荒郊野岭的墓地。中国驻瑞大使馆随即提出交涉,要求瑞方回应当事人“道歉、赔偿、严惩”的要求。
未曾想,事态几日后出现反转:中国游客弄错订房日期,却拒不离开旅馆。警察应旅馆要求采取强制措施,将当事人运到市中心的一个地铁站放下。所谓“荒郊野岭的墓地”的来源更荒唐可笑:地铁站临近当地一著名修道院,而修道院内设有墓地。
驻外大使愤青化值得反思
外交官除了要保护外侨和其他海外中国公民利益,也承担了改善中国形象、同当地社会建立良好关系的责任。两项任务有时或会冲突,但只要按照所在国家法例和规则“摆事实、讲道理”,大部分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看到国人“被欺负”,便不分青红皂白“强烈抗议、愤慨、谴责”;发现事态反转,为避免下不来台继续保持强硬态度,便失去了外交官应有的专业态度。
事实上,在瑞典等司法体制成熟的国家,如果中国游客觉得不忿,大可循当地渠道投诉或提请诉讼,中国使馆并无介入的必要。正如外国人在华遇到纠纷,也该先找中国的政府和法院,而非请外交部门作代理人“主持公道”。“不干涉他国内政”乃中国外交的金科玉律,对人对己都该严守。
早前几次成功的撤侨事件,令国内舆论对大使馆有了较高的期待。舆情爆发后,大使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回应民意,既讨好了国内民众,也令领导机关认为其“积极有为”。至于当地造成的恶劣影响,则被抛诸脑后。
然而,推广国家形象是驻外大使重要职责。无论是德国驻香港领事馆透过FB“抽水香港时事”,或是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携妻女亮相”,“乘经济舱”积极展示亲民一面,都令本国形象大为加分。中国外交官中,驻英大使刘晓明因同日本大使在BBC辩论钓鱼台问题时熟悉当地文化,辩论有礼有节,引来不少当地媒体关注。
有评论认为,中国驻瑞典使馆的反应,旨在抗议早前达赖喇嘛访瑞。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模糊了焦点,更加重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反感,令中国诉求更不容易被当地民意接纳。这样的说法根本经不起逻辑检验。
当民粹主义浪潮袭来,就算国民被冲昏了头脑,外事部门也应保持基本的冷静。否则损害的终究是自己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