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逆差再创高峰 特朗普的两个矛盾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根据美国商务部上周四(6日)的最新数据,7月的美中贸易逆差再创新高,增加10%至368亿美元。特朗普随即在上周五(7日)表示会尽快实施对总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货加征关税,并威胁此后更会“在短时间内向额外2670亿美元中国货征税”,也即针对所有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现在美国已向累计500亿美元的中国货加征25%关税,进口量及对华逆差理应下跌,何解最新数字不跌反升?

特朗普一直希望以增加对华关税,达成三大目标。一是短期内减少对华逆差;二是迫使企业的生产回流;三是以高关税迫使中国改变其贸易模式(虽然详细要求一直未明)。

关税三大目标 暂时全部落空

7月的对华贸易逆差见新高,关税暂时未见成效。特朗普知政策未见成效,只好继续指责中国对美国不公──例如指责中国的进口汽车关税远高于美国──以此所谓“公平贸易”的旗帜去合理化其再加关税的威胁。

特朗普上周六(8日)就“建议”主要在华生产其手机产品的苹果公司搬回美国,以避免对华关税令其成本上涨,被迫增加手机价格。然而,根据资深分析师巴泽林(Tim Bajarin)的预估,如果苹果要完全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一部手机的零售价可能会高达2,000美元(约15,700港元),对消费者及苹果公司而言,根本不切实际。国际生产线既成,美国成本又高,所以对华关税亦难迫使公司回流。

而中美双方虽在8月底已再次进行贸易谈判,然而只是试试水温,未有结果。可见中国立场坚定,美国的要求亦未有成形,关税似乎未能迫使中国妥协。

特朗普三大目标都未能达成,其实原因在其整体经济、贸易政策的内在矛盾。

矛盾之一:对中国货一手减价 一手加价

矛盾之处在美中贸易逆差创新高一事可见。

对华加征关税,原意是要透过增加中国进口货的成本,使美国人减少购买中国货,继而令贸易逆差下降。

然而,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经济向好,联邦储备局已准备进入加息周期,美元走强,中国货就自然较为便宜。特朗普上任后,更力推减税,在去年12月通过的减税方案,在个人所得税上有所减少,而企业税更由35%大减至21%,使经济走强之势更为明显。

美国经济走强,美元汇价上升,结果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提高,而进口货物相对愈加便宜。其结果只会是美国人多加购买进口货,而因中国进口货量极多,对华逆差就继续上升。

从苹果公司的例子可见,生产线极为复杂,难以“话变就变”。在此等情况下,大部份原在中国生产的货品,只能维持在中国生产。特朗普一边减税刺激美国经济,另一边却对中国增加关税,其实是自相矛盾:一方面使中国货相对变得更便宜,另一方面却为中国货“加价”。

美国国内消费者指数,达到2000年10月以来新高。(视觉中国)

矛盾之二:一手减税推经济 一手加关税挫美企业竞争力

而且在特朗普威胁要再加征关税的中国进口货物中,有一半都是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即有关产品其实是美国企业进口以后,再用以生产其他产品的材料或零件。如果有关威胁真的落实,损失的不只是中国的出口商,还有进口有关中间产品的美国企业、它们的出口竞争力,以及美国的消费者。

特朗普不断威胁加征关税,造成企业对高关税的预期。在生产线难以改动的情况下,企业为减未来的可能损失,就只好趁关税尚未实施,先把需要的中间产品大量进口屯积,因此亦造成7月的对华贸易逆差新高。

特朗普虽然一方面以减税等政策,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却威胁对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加征关税,令美国企业的成本增加、竞争力下跌,更可能会损害其经济增长。此又是另一矛盾之处。

贸易战仅伤美国?只是寒冬未至

特朗普伤人又伤己的“七伤拳”其来有自,例如他在联储局进入加息周期,却大推减税,就是一例。

7月对华逆差创新高的消息传出后,各方继续批判特朗普的“七伤拳”,指责他的政策无效,连“伤人”也似乎没有伤及。

不过,特朗普加征的关税生效才不久──首轮对340亿中国货的关税在7月6日生效,而次轮对总值160亿的则迟至8月23日才生效──故此,7月的贸易数据,其实未能完全反映其关税的影响。

而且美国企业对中间产品的屯积需要,以及美国人对消费品价格的接受程度,都有其限制。如果特朗普继续其强硬对华贸易政策,假以时日,其“七伤拳”未必不能达到其伤人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