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外资、平衡中美 马哈蒂尔“双管齐下”为大马铺平前路

撰文: 唐宇廉 卓朋序
出版:更新:

“马哈蒂尔对华尖锐放话:争取取消部分中资项目”、“逾千亿元一带一路基建 马哈蒂尔欲取消”、“一带一路遭遇惊天挫折”……这位早前重新执政、年届93岁的大马首相周五(17日)访华前夕,好些媒体打出上述标题,让人觉得他铁了心向中国说不,甚至把他描绘成抵抗中国“经济侵略”的斗士。
若真如此,北京怎会以最高规格,邀请他连续五日访华?与其说这位政坛耆宿“反华”,倒不如说他脚踏实地,与中国合作之余,同时不在重大问题上让步过多,这是他作为一国领袖应有之义。

马哈蒂尔此行一大目的,是就大马东海岸连接铁路(ECRL)条款,与北京重新谈判。这条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份、早在前首相纳吉布任内启动的铁路如今出现波折,外界难免对“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出现变数有所质疑。

工程超支 须重亲检视

确实,铁路动工后,若干问题浮现。例如工程预算由规划时的400亿令吉(约765亿港币),暴升至600亿(约1148亿港币),如果计入沿线土地征收等额外成本,总预算可能超过700亿。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路线图。(网上图片)

目前,大马政府帐目负债仅为本地生产总值(GDP)50.8%,但若计入政府承诺替多家法定机构偿还的债务,政府总负债便会飙升至8859亿令吉,约占GDP的65.4%。这样,有如无底深渊的东铁巨额投资便需小心检视。

另外,该条铁路的潜在效益亦为人诟病。有别于“已成网”中国铁路,大马东海岸铁路仅能接驳现有南北铁路,加上沿线人口仅有430万,相当于广深港高铁沿线人口十分之一,难以撑起客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马哈蒂尔首度执政(1981至2003年)期间,曾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和发展汽车工业,当地私家车保有量高达2270万,相对大马3100万人口,可谓人手一车;而同东海岸铁路并行的,是双向四车道的东海岸高速公路,这进一步降低铁路使用量。

反“一带一路”?

早在今年5月大选前一个月,马哈蒂尔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便表明:“一旦当选,将严格审查中国投资者。”这立场也清楚写于其竞选纲领《希望宣言》的“百日新政”里面,当中提及“新政府将详细谨慎地检讨各项颁布于外国的大型计划”,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基建服务提供者,自然首当其冲。

不过,就在大选结束后两日的5月11日,马哈蒂尔便一改“批判中资”的态度,改口欢迎一带一路。月初,马哈蒂尔也对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对马来西亚意味著更多和更大的机遇,希望中方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加大对马来西亚的投资”。

马哈蒂尔早前会晤王毅时,表明中国不断发展,对大马意味著更多和更大的机遇。(视觉中国)

在当前中美矛盾升级的背景下,许多人习惯从“大棋局”思考问题,认为马哈蒂尔已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某家台湾媒体甚至将马哈蒂尔同纳吉布的对决,解读为“反中vs亲中”,认为大民选民最终选择了“对抗中国”。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希盟政府检讨基建,乃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难道铁路由美资或日资承建,马哈蒂尔便会容许造价飙升,不会重新审视?

娴熟现实主义外交路线

其实,马哈蒂尔首次执政时,便将现实主义外交路线发挥地淋漓尽致。他执政前期曾推出“向东学习政策”,主张学习日韩经济模式,并加强同东亚国家的经贸联系。80年代,他更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一道成为“亚洲价值”代言人。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坚挺及不贬值货币的承诺,更令中马关系迅速走近。

另一方面,虽然马哈蒂尔曾经批评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价值,以及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但两国合作在他任内有增无减,包括在军事和情报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对于近年闹得热哄哄南海争议,马哈蒂尔则有其一套,没有站在美国那边。他6月受访时表示,当美国军舰以“航行自由”为名驶入该海域时,冲突便会加剧,“我认为那里不应有太多战舰,(因为)战舰制造矛盾。”他提议,与其派遣战舰巡逻,倒不如由小船代替,“小船用来对付海盗,而不是用来打仗。”

美国海军不时在南海巡航。(视觉中国)

因此,说马哈蒂尔“反华”或“反美”,或者他说“亲华”或“亲美”,恐怕都是站不住脚的。与其说他疏远甚至敌视中国,倒不如说是一个政坛老将发挥脚踏实地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