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达成共识 中国压力陡增 盘析贸易战的四种前景
中美贸易战开打后,舆论对这场“战争”将如何影响中美以至全球贸易格局深感关注。随著美国周三(25日)与欧盟达成贸易战不会升级、同意就取消贸易壁垒进行磋商等共识,情势似乎朝著不利中国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与经济研究所最近就著中美贸易战的可能走向,推演出四种情景,当中对中国最有利的情形是,国际经贸体系总体上得以维持;最坏情况则是欧美日联手另起炉灶,中国遭排除在外,世界贸易组织(WTO)亦被边缘化。
情景一:中美经过一个时期的反复贸易摩擦,中国“让利不让理”对策总体获得成功。
所谓“让利”,就是中方在贸易谈判时“让渡”一些经济利益,比如降低关税,扩大美国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这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减少中美贸易差额(让美国领导人及精英阶层丧失就贸易问题指责中国的借口),进一步开放市场,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等。
所谓“不让理”,主要是指中国坚定维护以现有WTO为基础的多边经贸框架。在这种情景中,两国关税提高和所涉及贸易额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中国和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虽面临更多且更严格的规范,但总体上得以正常进行;WTO等多边经贸体系总体得以维持,或仅经历某些边际改革,整个国际经济关系大体上恢复到特朗普上台前的状态。
情景二: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以及主要新兴经济体经过多轮谈判和政策协调,在兼顾多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完成对WTO框架的升级与拓展。
在最终达成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多边制度安排中,发达经济体关切的诸如澄清和改进WTO现行的产业补贴规则、在WTO框架中加入禁止强制技术转让、电子商务和国有企业等新内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高技术出口限制、开放技术政策和发展中国家身份界定等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
同时,美国单边主义政策有所收敛,更多地倚重多边机制,中国则在沿著既定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新版WTO进行调整,期间一些产业、企业或人群的利益至少会受到短期的影响。
情景三: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要博弈者之间,没能成功实现WTO框架的升级与拓展;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内部没能就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求得共识。
尽管特朗普的前战略师班农(Steve Bannon)2017年11月就公开表示,对西方而言,逼迫中国就范的时间窗口只有5至8年,但由于特朗普本人的行事和执政风格、特朗普政府普遍树敌的政策、美欧日及其他贸易伙伴与中国经贸利益攸关度差异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明智合理调整等,发达经济体形成对华集体行动困难重重,它们之间的区域自贸区谈判亦步履蹒跚。
在此情境下,WTO仍旧扮演著支撑国际贸易体系的基础性作用,但它对个别主要经济体的违规或越权行为又无可奈何,眼下正在发生的普遍性贸易争端变得常态化,诸如中日韩自贸区式的区域贸易谈判可能加速。
情景四:中、美、欧、日之间无法达成兼顾各方核心诉求的WTO多边体制条件,欧美日联合“另起炉灶”,包括重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抑或其他。
在此所说的中方“核心诉求”,主要包括对中共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国有企业治理、技术合作和发展中国家身份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中美分道扬镳、或发达经济体及其紧密伙伴将中国排除在它们的贸易与金融体系之外,其结果显然是零和博弈。至于双方谁受损更大或谁更输不起,则取决于双方在相互依赖关系中谁更脆弱,取决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否离开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与服务。
此情景下的另一个可能结果是以WTO为中心的多边体制,或被边缘化,或名存实亡。
比较而言,在以上四种情景中,对中国最不利的是情景四;最理想的是情景一,次优为情景二。中国的应对原则为趋利避害,从现实情况考虑,或许情景二应是中方努力争取的现实目标,之前中国和德国的全访问互动,印证了这一点。
而照现在的局势看来,也正是在情景二和情景四之间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