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德签重磅协议 定向开放市场 以“期货筹码”抗贸易战
早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时,同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发表联合声明。其中,中方明确表示欢迎德国投资多个新开放领域,示好意愿明显。
然而,中国的考量也不仅是“联欧制美”这么简单。
今次李克强访德所达成的联合声明以《为构建更美好世界做负责任伙伴》为题,似乎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行为。与此同时,两国领导人亦签署了包括教育、汽车、通信等领域约20项双边合作档,覆盖范围算是历年最广。早前路透社曾报导:欧盟方面明确拒绝,同中国站在同一战线谴责美国保护主义行径;此次李克强访德成功颇丰,也算是冲淡了一些尴尬气氛。
过去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众所周知,本轮中美贸易冲突爆发前后,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公布了新一批市场开放领域及措施,主要涉及金融、汽车等过去限制较为严苛的项目。
今次访德签署的一系列条约中,中方提及将授予德意志银行债务融资工具销售资格,允许德国企业在华合资占股比提高,以及容许化工企业在华独资设厂,都是过去未曾提及的。
李克强亦提及“我们愿同德方继续分享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巨大市场红利”,可见中方有意将新一轮开放红利优先给予德国。
定向释放红利
如今中国在对美贸易战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当特朗普政府11日宣布将对额外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后,中国恐陷入“无牌可跟”的窘境。释放经济红利,或是应德国要求释放刘霞都是对德示好,以求“联欧抗美”的方法。
然而,这种“定向释放红利”的方式可能更值得关注。
今年5月,李克强宣布中方同意给予日方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以利日本金融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随后的6月19日,中亦宣布降低亚太贸易协定(APTA)缔约国销往中国8459种商品的关税,中国急需的大豆关税更被降至0%。
软施压优于硬报复
中国这一策略,一方面吸取过去依靠单一市场的教训。如今,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总顺差八成之多,依赖相当明显。同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以及东南亚等快速成长的发展中经济体加紧联系,既是理性投资之选,亦分担了经济同政治风险。
另一方面,相比于打击美国企业或商品的“硬报复”方式;将市场优先开放予其他国家,可算得上中国的“软施压”手段。1990年代,中国在六四事件后释放新一轮市场开放红利,当时的美国商界便成为北京的最佳说客,施压克林顿政府将对华贸易及人权问题脱钩,以免美企在这一轮红利争抢战中处于弱势。如今,当中国释放新一轮红利,美国企业的焦虑,及对政府施压的强度亦可能有增无减。
事实上,中国目前经济成长率维持在6%以上,仍属中等较快增幅;与此同时,市场开放幅度仍有待提高,亦代表本轮开放红利仍十分巨大,这一市场潜力便成为中国手中的“期货筹码”。既然现货无法对冲美国的2000亿美元征税计划,不妨就用期货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