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讲求合作 特朗普没耐性宁愿单飞
美国政府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但强调仍然会推动人权发展,骤听起来相当矛盾。
人权理事会到底是甚么?它的哪处又惹怒了总统特朗普?
在了解这场争议之始,宜先听听白宫官员如何说。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形容人权理事会“未能实践宗旨”,“一直以来公然针对以色列,相当无良”,他还形容理事会“无耻而虚伪”。与蓬佩奥一同宣布消息的驻联合国大使黑利(Nikki Haley)批评人权理事会只是一淌混水,连美国推动改革,他们也不屑一顾。骂了一轮后,蓬佩奥和黑利没有接受记者提问就离开。
特朗普政府不满人权理事会,早在去年上台已多次表明。蓬佩奥和黑利今次宣布决定,理由一如以往有两个。第一,人权理事会包容或包庇部份侵害人权的国家,例如让刚果民主共和国加入成为成员;第二,理事会针对以色列,不但设有特定议程讨论巴勒斯坦人权状况,过往通过的议案亦泰半针对以色列,比起叙利亚、朝鲜等更多。
特朗普政府的决定,自由派一如以往大加鞭挞,英国等欧美盟友亦表示遗憾,矢言会留在人权理事会。但另一方面,不少保守派评论已经纷纷出现,大赞白宫做法明智。到底谁是谁非?
提名哪国?谁可参加?
首先,要知道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为何物。它的前身是人权委员会,是联合国重要的人权机构。但人权委员会却受到不少批评,包括专制国家纷纷申请加入,抢占委员会的话语权,为其政府的所作所为开脱。人权委员会后来做大手术,解散后于2006年成立人权理事会,希望汲取经验后能够重新出发。
作为联合国下设机构,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必须是联合国一份子,目前共有47个成员国,包括美国在内。它们的组成是按地区划分,亚洲、非洲、东欧、西欧及其他国家、中南美洲五大地区各有指定限额,联合国成员国若在推动人权上有贡献,则会给该区国家提名加入人权理事会,任期每届三年,可连任一次。美国为例,他们在2009年和2012年两度当选,退下来一年后在2016年再次获选,原任期到2019年才满。
美国对此机制不以为然,认为它早已成为漏洞,让那些人权纪录恶劣的国家都有机会加入人权理事会。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在2017年成为理事会,引起美国政府大为不满。
但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机制。机制本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在于确保人权理事会内有不同国家的声音,以非一面倒由欧美政府主导。更重要的是,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总监罗斯(Kenneth Roth)指出,很多地区等额提名成员国,例如有两席空缺时提名两个国家,变相指定要它们挤身理事会。如果欧美政府愿意牵头摒弃这种做法,让提名程序更大竞争,那么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质素亦会更有保证。
以巴恩怨 如何处理?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不满的另一点在于以色列问题。
目前人权理事会的规例上将以色列人权问题特别挑了出来,成为一个固定议题,外界称之为“议程第七项”。特朗普政府认为处理手法应该一视同仁,以色列和其他国家一样,若有人权问题那就在一般议程上提出即可。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国家和评论亦都同意,但如何解决却成为分歧所在。
特朗普政府在去年起已经游说理事会修例,剔走议程第七项。但经过17个月后显然没有成果,最终选择拂袖而去。为甚么会有阻力,罗斯尝试解释说,改动条例有如打开潘朵拉的盒子,其他国家可纷纷提出修订,特别是那些人权纪录不好的国家,到时人权理事会可能得不偿失。罗斯认为,在这个困难之下美国政府可以劝其他理事国架空议程第七项,尽量以平常做法对待以色列。
但显然特朗普政府不主张这套,如果人权理事会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改革,他们宁愿全身而退。
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而来,已经先后退出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削减对联合国经费开支等,今次退出人权理事会可谓再多一例。但讽刺的是,特朗普现在不满的问题,部份由于当年美国拒绝合群。
人权理事会在2006年成立之时,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拒绝加入,理事会翌年通过增设议程第七项,成为特朗普政府今天的眼中钉。上任总统奥巴马正是认为与其在外面指指点点、批评不够认受性,倒不如重新加入人权理事会,推动他们的议程。
蓬佩奥和黑利周三(6月20日)宣布退出人权理事会后,俄罗斯政府已经重申他们心意不变,继续争取挤身人权理事会,希望各国能投票支持。这正好反映出特朗普弃之如敝屣的多边合作,在其他国家眼中是何等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