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咁大? 乌克兰欺骗天下“记者被杀” 与俄罗斯斗智角力
传媒报道的人物死去活来,香港人不会陌生。但由政府官方宣布的死讯,相信没有谁会质疑。
乌克兰政府在周二(5月29日)高调公布,当地一名记者遭俄罗斯政府杀害,翌日“死者”却现身记者会,杀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乌克兰警方周三(5月30日)召开记者会,本应已经死亡的记者巴布臣科(Arkady Babchenko)赫然现身,在场传媒目瞪口呆。警方前一天才公布,巴布臣科给人下毒手,相信与他生前多次批评普京政府有关。在记者会附近,还有民众正为巴布臣科举行烛光悼念。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设局为引出幕后黑手
乌克兰国安部门(SBU)解释,当局早前接获情报,相信俄罗斯政府派人到乌克兰暗杀30人,包括异见记者巴布臣科。为了人赃并获,他们设计这宗巴布臣科“死亡”事件。
国安部门解释,杀手要在暗杀行动得手后才会与接头人见面交收,所以他们安排巴布臣科假死,并设计一幅他倒卧血泊的照片,背部还有相当像真的枪伤。为了令事情可信,向全世界媒体高调公布案件,自然是必做之举。
那么设局到底能否破案呢?国安部门确认,他们已拘捕一名简称G的乌克兰公民,对方承认受雇于俄罗斯特别部队,收授4万美元(31万港元)在乌克兰买凶暗杀巴布臣科。总理波罗申科亦亲自接见巴布臣科,形容是一次在俄罗斯境内部署的事件,旨在杀害一名俄罗斯政府惧怕的记者和在乌克兰引起混乱。
我觉得在非常时期,这是踩过了界。巴布臣科是记者不是警察,天哪,我们的工作是让人觉得可信,不管特朗普和普京怎样大谈假新闻。
事件适逢假新闻当道
事件峰回路转,基本上全世界都始料未及。例如美国CNN早已经报道巴布臣科遭杀害,而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互相指责,周三记者会后只得在报道上附注;美国前驻俄大使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也感意外,连忙在社交平台上删走早前的言论。
一方面,舆论“跟车太贴”成为俄罗斯的最有力理据。例如亲政府媒体RT批评欧美社会一直以来指控俄罗斯说谎,做坏事而不认帐等,但乌克兰政府会自制假新闻,失去公信力。外交部指出,这台戏的真正目标已经大白天下,是又一次针对俄罗斯的挑衅。
其实不只是俄罗斯,在“假新闻”为全球关注的时代,乌克兰警方的做法亦引起质疑。例如无国界记者认为这次乌克兰政府玩弄事实,不论目的有多高尚,手段都是有问题的。曾与巴布臣科共事的索尔达托夫(Andrei Soldatov)也指出,记者最重要的是公信力。
证据何时才会确凿?
为了查案制造假新闻,做法固然亦正亦邪。但更重要的是,巴布臣科事件反映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的关系有多恶劣。
自从克里米亚在2014年由乌克兰归入俄罗斯辖下后,两国一直处于紧张关系,特别是在情报工作方面。例如俄罗斯情报部门多次指控乌克兰SBU派人渗透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国营企业等。而波罗申科政府则认为俄罗斯是多宗案件的幕后黑手,包括俄罗斯异见人士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街头枪杀,或英国近期的双面间谍遇害案等。
正因为案件多从环境证据推测,普京政府是最大嫌疑,一直未有强而有力的实际证据,所以乌克兰今次不惜采取非常手段,务求可以揪出幕后黑手。主观意愿固然如此,实际效果是否做到,自是别论。今次SBU虽拘捕中介人G,但他与俄罗斯政府的实际联系有多少,初步似乎未见有详细资料。而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和媒体一面倒否认,反指乌克兰和西方玩针对。
或许最能说明的,是《纽约时报》周三的社论,题为“不论发生什么,都不是我们干的”。文章由巴布臣科被买起一事,到马航客机被击落、美国大选遭干预、英国间谍案等,指出俄罗斯从来不会承认责任,但欧美社会不会给蒙骗。
孰是孰非,多少是真的俄罗斯政府所为,今次事件过后似乎没有更清晰了,双方只能继续互相指控,外人继续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