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日 日本加籍学者:中国政治上“需要”日本

撰文: 唐宇廉
出版:更新:

目前正在日本出席第七次日中韩三国峰会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日(10日)起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由于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两国均希望以李克强此行为契机,加速改善双边关系。不过,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副教授纳吉(Stephen R. Nagy)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虽然双边关系已有改善,但政治互信仍低,对双边关系前景不宜太乐观。

由2017年起,中日关系明显改善,除了李克强访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中国国家主席有望在今明两年实现首脑互访。

两国改善关系的原因不难了解。纳吉指出,站在中国立场而言,过去五年(由2012年钓鱼台事件起)对日方针不单并未取得成果,反而强化东京对北京的忧虑。现时中国把朝鲜和对美关系视为两大风险,改善对日关系有助北京集中精力,处理更迫切问题。日本则视中国为经济机遇,假如不加强双边接触,分歧只会加剧。

李克强访日标志中日恢复高层交流互访。(新华社)

北京欲拉拢日本 削弱美日同盟

具体而言,中日希望从对方身上取得什么?中国视日本为美国围堵中国的一部份,一直希望削弱美日同盟。北京希望透过提供经济诱因,拉拢日本;对日本来说,中国既是机遇也是风险──透过深化经贸联系,日本可以分享繁荣,但日本同时担心,中国会利用经贸关系,在政治上向自己施压。

纳吉认为中日两国政治互信仍低。(网上图片)

两国目前政治互信很低:日本担忧中国在东海、南海的意图;中国则担心日本会与美国合作,围堵并阻碍自身发展。若要加强互信,双方必须采取各种“信心建立措施”。不过纳吉直言,从日本的立场出发,她鼓吹提高透明度、遵守法治,以及基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等价值观,但中国的行为令这些通通难以实现。

对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前景,纳吉亦不表乐观,毕竟日本更偏好更能保障知识产权、限制国有企业,以及具备较佳环保及劳工保障标准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

日本经济依赖中国

有一种说法:日本需要中国,多于中国需要日本,纳吉认为这必须透过经济和政治层面来审视。经济上,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非常依赖中国;但中国贸易伙伴则比较多元化,不太依赖日本。

在政治层面,情况就完全不同。纳吉认为,在中国民族主义教育中,日本被置于“百年国耻”的显要位置,反日民族主义时常被政治人物利用,简而言之,中国在政治上“需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