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也要变天了 究竟什么问题 | 点经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不久前,法国议会推翻了法国政府,韩国国会通过对尹锡悦的弹劾。如今,德国总理朔尔茨也没有通过信任投票。根据德国联邦《基本法》第68条,德国总理可以要求总统解散联邦议院,然后将在60天内举行大选。根据9月份的民意调查,朔尔茨政府在德国越来越不受欢迎,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不受欢迎的总理之一。也就是说,2025年2月23日举行的大选上,德国也要换政府了。

当然,这次是朔尔茨(Olaf Scholz)有意让信任投票不通过的,主要是因为他也不想和绿党联合执政了。之前,在11月6日,朔尔茨发表声明称,由于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础”,财政部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已被解职。而这个林德纳是自民党主席,所以在被朔尔茨解职后,林德纳就宣布自民党所有部长退出由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简单说,就是德国当前的红绿灯政府(朔尔茨所在的社会民主党(社民党)、与绿党和自由民主党(自民党),进行联合执政,因为这三个党派颜色是红绿黄,所以本届德国政府被称为红绿灯政府)是走到尽头了,所以只能选择解散,提前举行大选。

这次德国即将提前举行大选,虽然还要两个月时间,但结果大概率就是中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CDU)与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CSU)组成的联盟党大获全胜,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位居第二。为什么如此判断?

由于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础”,财政部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已被解职。(Reuters)

有两个大背景。其一,今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已经确立欧洲右转的大趋势。第二,特朗普已经胜选,美国已经确定右转。美国的右转,会加速欧洲本来存在的右转趋势,这是也压垮朔尔茨的最后一个秤砣。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全球又掀起一波右转浪潮,各国都会变得更加的保守。其实可以看到,最近很多国家政局不稳。日本换人、韩国尹锡悦搞出戒严闹剧、法国政府被议会推翻,再到这次德国也要提前大选。这根本上来说,就是世界经济不景气下,各国民众有强烈右转倾向的结果。所以,德国右转也在所难免。

事实也是如此。德国选择党今年取得了重大进展,9月成为自1945年以来第一个赢得州选举的极右翼政党,当时它在东部图林根州赢得了近三分之一的选票,令中间派政党震惊和刮目相看。

德国右转是一个结果,造成这个结果的动因还是德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实际上,“德国停滞”,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欧元区经济问题的一个核心词汇。

欧洲汽车销量已经降到了三年来的最低水准。图为德国沃尔夫斯堡的欧洲最大汽车工厂。(Reuters)

10月份,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将2024年德国GDP增长预测从此前的0.3%下调至-0.2%。同时,多家机构集体将今年德国的GDP预期下调至-0.1%。这意味着,德国可能面临连续两年经济衰退,成为G7中表现最差的经济体。

德国时间10月30日,“德国经济引擎”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三季度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3.4亿欧元降至15.7亿欧元,同比大跌63.8%;营业利润为28.6亿欧元,同比大跌42%;营业利润率从6.2%降至3.6%,为四年多来最低水准。

为了应对挑战,大众汽车宣布史无前例的重组,计划关闭至少三家德国境内工厂、裁撤数以万计员工并收缩其在德国所有剩余工厂规模,同时要求14万名工人集体降薪10%。目前,大众汽车正与工人展开拉锯式的谈判。当月,德国失业人数增加了2.7万人,失业人口达到286万人,失业率保持在6.1%左右。德国人对大众汽车有着深度的依赖感,其业绩“暴雷”无疑给德国的经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德国依靠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一度在全球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Reuters)

曾经,德国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长期享誉全球。然而,近几年,这一传统优势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危机,涉及范围之广让人不禁质疑:德国工业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德国经济以其工业密集型结构著称。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德国依靠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一度在全球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对德国经济的贡献显著,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五分之一,远超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

这种工业密集型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德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也为今天的困境埋下伏笔。

德国汽车行业的萎缩,进一步影响当地化工、机械制造,甚至是电子工业等行业。(Reuters)

首先,依赖传统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德国的工业优势主要集中在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领域。这些行业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数位化转型,德国在人工智慧、云计算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表现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与此同时,德国企业更多依赖于既有产品的全球化扩张和渐进式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导致在新技术领域逐渐被边缘化。

其次,投资方向偏差,忽略本土发展。德国企业过去多将利润再投资于海外市场,如中国和美国,而非投入国内研发或新兴产业。这种战略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但也削弱了德国本土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德国经济逐渐对外部市场形成过度依赖,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

其三,产业过度集中于汽车行业。如果说德国工业是一个巨人,那汽车行业就是它的心脏。而如今,这颗心脏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汽车行业吸纳了40%的研发资金。尽管这种集中在过去数十年中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随着全球向新能源车转型,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萎缩正在削弱德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9月份的民意调查,朔尔茨政府在德国越来越不受欢迎,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不受欢迎的总理之一。(Reuters)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不是单单一个行业的事。德国的化工、机械制造,甚至是电子工业,很多都依附于汽车行业。当汽车工业哑火时,整条供应链都开始崩塌。

德国的工业困局不仅局限于某一行业,而是渗透到几乎所有生产领域。根据Ifo研究所的调查,约有11%的德国制造企业担忧其生存前景,四分之一的生产能力闲置。特别是在汽车行业。以大众、宝马和宾士为代表的德国汽车巨头,如今面临巨额亏损。电动车的崛起使得传统内燃机技术的价值快速缩水。德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相较特斯拉等先行者处于落后地位,加之国内研发过度集中于汽车行业(占总研发投入的40%),其他潜力行业发展明显受限。另外就是化工与机械制造的衰退。这些曾经支撑德国工业的传统领域,如今也因为全球需求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供应链问题而陷入低迷。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对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快速提升,进一步压缩了德国的市场份额。即便是药品制造等相对稳定的领域,近年来的表现也开始下滑。高昂的能源成本、复杂的法规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持续削弱德国工业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德国传统企业在渐进式创新的路径中逐渐显现疲态。德国严重的官僚主义、低下且低效的公共投入、老龄化少子化、大众汽车及大型企业僵化的机制,过度谨慎的传统以及落后的金融制度导致其错失资讯时代,这些都是德国经济的积弊。

德国停滞,已经开始。而且形成一个闭环:经济停滞,直接导致社会更加的保守,掀起一波右转浪潮,而右翼势力的崛起可能给德国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