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日本对华贷款的历史|安邦智库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1979年是中日经济、政治和外交发展关键的一年,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随后日本正式向中国提供以日元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开发贷款援助。历时28年,2007年12月,伴随中日《2007年日元贷款协议》的签订,日本政府正式表明将于2008年起全面停止对华日元贷款项目。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日元贷款对我国改革开放作用巨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国内明显低估了日元贷款的作用,需要重新加以厘清与认识。

纵观整个过程,日本采取分批次的方式对华提供贷款,从最初的规模大幅上涨到2000年顶峰后骤然减少。总体而言,日元贷款具有以下五个特点:金额高,增幅大,利率低,还款期限长,配合度高。具体如下。

首先,前三批日元贷款,规模大幅上涨。第一批日元贷款(1979-1983年):总计金额3309亿日元,贷款年利率3%,还款期30年(含10年宽限期);第二批日元贷款(1984-1989年):1984年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时宣布贷款额度为4700亿日元,贷款年利率3%-5%,还款期30年(含10年宽限期);第三批日元贷款(1990-1995年):1988年时任首相竹下登访华时宣布贷款额度为8100亿日元,贷款年利率2.5%,还款期30年(含10年宽限期)。

2024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会面。(X@SpokespersonCHN)

其次,第四批日元贷款及之后,规模到顶后骤然减少。第四批贷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由1996-1998年度的5800亿日元和1999-2000年度的3900亿日元两个阶段组成,合计约达到9700亿日元。贷款年利率0.75%-2.3%,还款期30年(含10年宽限期)直至2000年,日元贷款达到峰值2142.99亿日元,据计算第四批日元贷款总额约为第一批的三倍。然而,从2001年后贷款金额呈大幅度减少,到2007年度达到最低,仅为463.02亿日元,相比2000年度减幅约为78.4%。

最后,其他相关的日元贷款,属于具体行业的贷款。日本政府分别在1988年和1994年还向中国提供了两次“黑字还流”日元贷款,金额分别为1000亿日元和400亿日元,主要用于对外出口的纺织、机电、轻工业制作以及原材料等行业,该项贷款所带动的行业发展对我国扩大出口与创造外汇起到了促进作用。2000年10月日本还向我国提供了还款期限长达40年(宽限期为10年)、利率仅为0.95%的特别日元贷款,总额为172.02亿日元。

这些日元贷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作用巨大,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打开我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大门。1979年6月,“中外合资经济企业法(草案)”通过。我国正式放弃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拒绝外资发展经济的态度,实现了鼓励外资的政策转变。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1979年,中日签订了第一份贷款协议。这笔贷款协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接受的最早、最大的一笔外国政府贷款。

中日韩峰会:韩国总统尹锡悦、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中国总理李强2024年5月27日在韩国首尔青瓦台出席三边峰会。(Reuters)

日本是最早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由此打开了我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之门。为了对华提供贷款,日本政府首先提出并说服了其他西方国家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济援助委员会确定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并列入发达国家提供的对象国名单。这对于中国以后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争取资金合作和发展援助,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接轨有很大帮助作用。

日本也是向我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数额最多的国家,贷款累计协议额占外国政府对华贷款总额的60%以上,在所有24个对华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和地区性金融机构中金额最大。我国是日本对外援助中仅次于印尼、越南的第三大受援国。2006年日本驻华使馆公使井出敬二说,“用美元计算的话,日本对华援助额为1441亿美元,超过德国396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英国66亿美元对华援助的总和。”

第二,促进了我国的基建与经济发展规划。日元贷款为我国提供了长期投资所需要的宝贵资金,降低我国建设的融资成本,“多年度决定方式”下的贷款配合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资源、能源、交通、通讯等领域的基建。根据《日本对华经济合作》的数据显示,日元贷款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85年的1.54%上升到1992年的10.41%。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一批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占用资金多的基础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我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截至1995年末,建设项目主要有:北京至秦皇岛铁路扩建工程,秦皇岛港扩建工程,连云港扩建工程,青岛港扩建工程,天生桥水电项目,大同-秦皇岛铁路建设项目,北京地铁建设项目,北京市供水改善工程,城市燃气改善工程,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海南岛发展项目,9省市电话网络扩展工程,北京首都机场发展工程,西安-安康铁路建设项目以及多项城市铁路、燃气、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中,以1991至1995年的天生桥第一水电站建设项目为例,我国共利用日元贷款43.67亿日元,共建设了1200兆瓦的大坝式水力发电站,延长了984公里的输电线路,配合了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和西气东输的具体工程。此外,自2001年日本制定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对华经济协力计划”起,日元贷款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性战略规划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受援地区在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如黑龙江黑河至北安公路建设,甘肃省地方道路开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造林计划等。

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中国西部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图源:VCG)

第三,推动中日经贸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中日经贸关系从单纯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成为包含双边贸易、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政策的演变及影响研究直接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的全面经贸合作。在这十年中,以日本对华这一政府间资金合作为契机,中日双边贸易额从1981年的100亿美元左右增加到1991年的202.82亿美元,增幅超过100%。在这段时期,两国贸易在总体上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此外,两国直接投资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引发了日本民间对华投资的第一次高潮。数据显示,1979-1985年,投资金额12.3亿美元;1986-1990年,总计投资12.9亿美元。这些投资高潮虽然以对我国经济特区的投资为特征,规模较之于后来的投资规模要小得多,但这对于开启中日间民间直接投资、发展中日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之后,由于受到政治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中日贸易出现了几次波折。1990年,中日贸易额显著下降;1994-1996年增速较前几年显著放缓以及1998年出现负增长。不过,总体而言,中日贸易总额一直趋向于上升,从1990年129.27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661.67亿美元。进入21世纪,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迅速,呈现出彼此间“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双赢结构日趋明显、日本对华依赖程度逐渐大于我国对日依赖程度等特点。”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不断增加,2002年,日本对华投资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协议金额53亿美元,实际投入41.9亿美元。截至2002年底,日本对华投资协议金额累计已达495.3亿美元,实际投入363.4亿美元。

综上,历时28年的日本贷款对我国改革开放作用巨大,打开我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大门,促进了我国的基建与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中日经贸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期。因此,正确认识这些贷款援助,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关系。

最终分析结论:

历时28年的日元贷款具有金额高、增幅大、利率低、还款期限长、配合度高等特点,对我国改革开放作用巨大,打开我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大门,促进了我国的基建与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中日经贸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期。因此,日元贷款历史及作用需要重新认识与厘清。

本文原载于2024年11月19日的安邦智库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