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国家在非洲等地“洗绿”行动或对中国构成风险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2023年11月,在COP28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于迪拜开幕前不久,相关外媒报道称,迪拜王室成员Ahmed al-Maktoum名下的企业-蓝碳(Blue Carbon)已经签署相关协议,购入包括利比里亚、赞比亚和坦桑尼亚以及津巴布韦等国的大量土地森林资源,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

蓝碳集团表示,其准备在这⽚⼟地上启动碳抵销项⽬。所谓“碳抵销”包括森林保护和其他环境规划,这些规划相当于⼀定数量的碳信用值,这些信用值可以出售给世界各地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以抵销其碳排放量。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交易之后,海湾国家的财团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蓝碳公司将其土地收购对象国进一步拓展至尼日利亚、多米尼加以及肯尼亚等地,其名下的土地、森林资源版图还在进一步扩张中。

对于所谓的“碳抵销”机制,既有的分析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漂绿”的做法。该机制允许污染制造者⽤误导性的碳排放量核算法来隐藏其为⼤⾦融参与者提供有利可图的新资产类别。非洲诸国之所以愿意签署这一协议,则有着自身的苦衷。数据库Debt Serve Watch显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南⽅(尤其是非洲地区)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个国家不得不将一半左右的预算收入用于偿还外债。⾯对前所未有的财政压⼒,许多国际贷款⼈和发展组织现在⼤⼒推动通过碳抵销项目来实现⼟地商品化,迫使非洲诸国以此来尝试摆脱财政压力,而非洲诸国则不得不就范。

2023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杜拜举行,环保人士在场外抗议,要求淘汰化石燃料。(Reuters)

2022年在开罗COP27峰会上启动的非洲碳市场倡议(ACMI)联盟已成为这一新发展话语中的重要声音。ACMI汇集了非洲领导人、碳信用公司(包括Verra)、西方捐助者(美国国际开发署、洛克菲勒基金和贝佐斯地球基金)以及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多边组织。除了在筹集资金和鼓励政策变革方面做出实际努力外,将碳市场作为非洲重债穷国和气候问题的双赢解决方案,ACMI在此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近两年,海湾国家成为了ACMI机制的主顾,阿联酋和沙特通过这一机制大量购买土地森林资源以储备和销售碳信用值。沙特自愿碳市场公司(成立于2022年,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和沙特证券交易所(Tadawul)的合资企业),仅在2022年和2023年就销售了价值超过350万吨的碳信用额。这些碳信用额不仅出售给海湾国家自身的石化企业,还进入西方资本市场进行流转。海湾国家企业还在资本和技术方面持续加深与欧美企业的合作,开始尝试建立永久性碳排放交易所,进一步提升自身在碳排放产业内的话语权和掌控力。

对此,既有的分析指出,海湾和欧美资本大举介入非洲碳排放市场,会产生诸如危及土著居民生存等不良后果。但是,相关的深入分析指出,这一机制的消极后果十分广泛。

2024年10月18日,阿塞拜疆巴库,一名工人沿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举办地附近的栅栏行走。(Reuters)

首先,以土地森林资源为依托的“碳抵销”项目,其长期效果难以衡量。蓝碳集团在非洲土地上的大部分利益都由所谓的“森林砍伐回避”项目组成。在这些项目的计划里,土地被隔绝并受到保护,免受森林砍伐。随后,碳抵销认证机构(如美国的Verra公司)可以评估这些项目的减碳量(以二氧化碳吨数为单位)。一旦通过评估,剩余的碳信用额就可以出售给其他污染制造商,这些制造商可以利用买来的碳信用值来抵销自己的排放,从而实现他们既定的气候目标。

表面来看,资金用于森林保护的名头使这个项目很具有吸引力。但是,购买碳信用额的买家获得了即时的污染权利,而这些碳排放量需要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能从大气中被重新吸收。森林火灾的频发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考虑到近年来非洲日益动荡的政治局势)都意味着特定森林和土地的长时段存续很成问题。一旦特定的土地森林资源不复存在或是被严重损害,收回所谓的碳信用证早已无济于事。

其次,所谓认证机构的估算值,其永远都只是一个估算值,这给数据操弄和资本盈利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通过夸大与特定项目相关的预估减排量,可以出售比实际担保的更多的碳信用额。这种投机操作是碳信用市场频繁发生丑闻和腐败的原因之一。根据《纽约客》以前的报道,在欧洲揭露了一起大规模的碳欺诈案后,“丹麦政府承认,该国80%的碳交易公司都是骗局”。这些核算方法问题几乎是碳抵销项目所固有的,很难避免。

因此,当下交易的大多数碳信用额甚至可以被认为都是“虚拟”的,难以带来任何真实的碳排放量的减少。突尼斯分析家Fadhel Kaboub则将碳信用额描述为“污染许可证”。2023年初的一份调查报告发现,Verra公司认证的雨林碳信用额中90%以上可能是虚假的,完全无法体现出实际的碳减排量。欧盟委员会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报告称,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下建立的碳抵销项目中,有85%未能减少排放。与此同时,最近一项关于六个国家的碳抵销项目的学术研究发现,大多数项目并没有减少森林砍伐,而对于那些确实减少了森林砍伐的项目,其减少的砍伐量也低于最初声称的目标。因此,该报告的结论称,出售给这些项目的碳信用额被用来“抵销比其对减缓气候压力确有实效的排放量多出三倍的碳排放。”

再次,这些所谓的“碳减排”项目或会对中国后续在非洲的利益拓展产生不利影响。出于确保资源供给和疏散国内过剩产能以及布局全球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在非洲的利益版图会呈现出继续扩大的态势。过去,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贸易合作项目多以大规模基建为主,在进入“小而美”的新阶段之后,在诸如新能源设备铺设等方面,大规模基建工程依然有着继续推进的可能性,而中资企业出海非洲的持续也会有着一系列的厂房建设需求,这些都涉及到土地森林资源的征收和占用。海湾资本和美欧资本协力之下,以环保名义在非洲的“圈地”运动,对于中资企业的后续拓展活动而言,可能会构成额外的阻碍,施加更多的环境保护和资金压力。

2024年9月5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前来参加峰会的国家领袖合照。(Reuters)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海湾资本在非洲的“圈地”战略,已经有部分中国企业加入了进去。蓝碳公司与赞比亚政府签订的购入400万公顷土地的协议中,中国某木材企业是蓝碳的重要合作伙伴。由于海湾资本非洲“洗绿”议题的敏感性,加上中国自身在非洲事务话语权建构方面的相对弱势,此类项目一旦产生相关的负面影响,中国企业有可能会沦为“背锅侠”,承受过大的压力和过多的打击。

最终分析结论:

由于严重的债务压力,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得不将大片土地森林出售给与欧美资本联合行动的海湾资本以构筑所谓的“碳抵销”项目。但是,此类项目的积极效应恐多有夸大,而对于中国在非利益而言则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对此,应有充分的认知。

本文原载于2024年11月18日的安邦智库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