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印度战略失败了吗?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此前成功胜选连任的印度总理莫迪在7月份正式访问了俄罗斯。莫迪此次出访,打破了以往选举后首先出访邻国的惯例,凸显了印度对于俄罗斯的重视以及印度所谓的“战略自主”。印度独立智库NatStrat高级研究员拉杰·库马尔·夏尔马(Raj Kumar Sharma)分析称,在印度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之际,苏杰生访问俄罗斯释放了“重要的政治信号”,表明印方认为对话是解决俄乌冲突的最好办法,“对于多极世界来说,印度想要看到一个强大而不是被削弱的俄罗斯。”
自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为加强对俄压力和保持对华战略遏制,西方国家在拉拢印度方面可谓是下了重本。从去年开始,西方国家全面加大了对印度的科技-经贸合作力度,西方科研机构在生物科技和绿色能源等多个方面全面强化对印合作力度。同时,此前一直被搁置的飞机发动机成套生产线转让问题也于今年解决。而对于加拿大锡克教领袖遭印度暗杀事件,西方基本在整体上保持了沉默,这进一步凸显了拉拢印度的“诚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印度的动向。
印度始终不愿意参与对俄制裁,也不放弃自俄原油进口,到现在甚至还进一步强化了对俄的合作框架与内容,西方的拉拢似乎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有媒体据此认为西方对印拉拢策略已经失败。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则认为,印度对俄合作的新动向并不意味着西方对印战略的失败,印度实际是渴望通过一系列战略自主的地缘政治动作,利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凸显大印度之梦的存在感,成为南方国家之王,印度这一新动向的最大不利影响,可能值得中国深加提防。
首先,印度并未背离西方国家对印战略的“初心”。无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还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印太计划,其最主要的遏制和打压对象始终是中国,而印度则被认为是这一战略的关键区域支柱。印度自身的表现,也证明了其从未让西方失望。在存在深刻对华经贸依赖的境况下,印度政府打压在印中企时从不手软,前几年印度以偷逃税为由对小米等企业开出巨额罚单。近期,印执法局以“涉嫌参与洗钱”为由,逮捕Vivo印度临时首席执行官洪旭全(中国籍)、首席财务官哈林德·达希亚(Harinder Dahiya)、顾问赫曼特·穆吉(Hemant Munjal)。12月26日,新德里地方法院又决定延长3名高管拘留期两天。印度工商局又决定对自华进口的工业激光机开征反倾销税。
在地缘竞争态势上,印度也从未软化对华对抗立场。在中印争端地区,印度居然像当年美军在越南一样,大力推进所谓“战略村”的建设,密集部署边境地区蜂窝基站并持续升级边境地区军警装备,可谓是枕戈待旦。同时,印度对华竞争的动向早已超出了印度洋一隅之地。印度向越南赠送护卫舰,派遣军舰访问菲律宾为其“壮胆”,印度企业还准备在中越争议海域勘探并开采油气资源。
印度正在全面深化对东南亚和南海地区国家的政经-防务合作力度,力图通过增强南海-东南亚国家的对华的对抗,来分散中国的战略资源并已经取得了实际进展。可以说,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外交-防务事务,基于深刻的领土争端和地缘战略对抗诉求,印度的抗华立场不会有丝毫的松动。而只要印度不改抗华“初心”,西方的对印战略就难谈失败,毕竟遏华是主菜,而抗俄是配菜。
其次,印度全面深化对俄合作关系也很难让俄罗斯“满血复活”。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对俄能源脱钩,俄罗斯转而将油气资源的出口重点转向中印。俄相关部门近期表示,去年俄罗斯原油出口的五成给了中国,四成给了印度,中印对俄油气进口可谓是突飞猛进。
但是,安邦智库研究人员此前已经指出,中印两国的油气需求,无论是总额还是结构,都不足以媲美过去欧美对俄的油气进口,俄能源出口的失之东隅并不能够收之桑榆。就中印两国而言,推进能源转型是一个大趋势,逐步降低油气资源消耗占比的进程纵使有波折也会被推进,对俄油气需求存在着根本的不可持续性。从印度自身而言,其对能源需求选择上遵循绝对的实用主义原则。
去年中期开始,由于俄原油进口折扣锐减,印度炼油厂就横加抱怨。而印度自身也始终在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比如增加尼日利亚石油进口。近期红海安全局势的恶化已经推动印度厂商考虑增加中东原油进口。可见即便是印度短期内的对俄进口需求也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就防务合作而言,
长期以来,俄制武器在印军中占据极高的比例,装备的升级和养护决定了印度必须保持对俄防务合作。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的日渐落后和俄乌冲突期间俄军整体的拉胯表现也表明,印度要实现国防实力的全面提升,逐步摆脱俄制装备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印度自身的数据显示,俄制武器进口占比,自2013年至今已经从64%降至45%。而法美两国的对印武器出口则在奋起直追。
印度深化对俄防务合作的决定,其根本目的依然在于保证现有在役装备的有效运转和养护,但这不会逆转印度渐次摆脱俄制装备的大趋势。俄国和西方的技术转让加上印度军工国产化进程的日趋推进,只会让印度首先摆脱相对落后的俄制武器,军工贸易同样不会给俄罗斯输入“源头活水”。
综合来看,莫迪访问俄罗斯以及印度的一些战略性动向,根本不是西方的失败以及俄罗斯的成功,而是印度从“战略自主”的角度出发,谋求区域霸权的战略操作。换句话说,用俄罗斯作为筹码与西方博弈,用西方作为筹码来与俄罗斯博弈,印度居中左右逢源,强化自身价值,推进区域霸权,这是印度在国际关系中已定型的基本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俄印合作全面深化,最应当感到警惕的反倒是中国。就中俄关系而言,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从未改变过对华牵制的基本做法和立场。俄罗斯始终对印度出口俄军现役列装的武器装备,其技术含量和效用水平一直高于对华武器出口。就能源合作方面,在自身能源出口受阻不得不加深对华合作之后,俄罗斯依然在尝试拉拢中亚国家组建区域天然气管网并意图以此来统一并操纵对华天然气出口事务。在防务领域,印俄合资企业开发的“布拉莫斯”导弹在印度长期的研发改进之下,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突防能力和高飞行速度,进行岸基部署的话对于水面舰艇有着较强的杀伤能力。
印度正在大力推进该种导弹实现对越南和菲律宾的出口并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将对中国海军舰只的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伴随着印俄防务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俄罗斯尚存优势的技术将会助力印度装备实力的提升并以印度为渠道逐步流入南海和东南亚那些存在对华地缘争端的国家,这对于中国陆海边境的安全将会构成压力升级。俄罗斯表态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联合国机制改革的复杂性而言,这一过程纵使成功也必定是“道阻且长”,但是,提升一个存在严重对华地缘对抗关系的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对于中国自身影响力的维护和提升而言绝非益事,而更类似于对中国的背刺。
去年底俄印会谈的重点之一还包括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核能合作和核技术转让。就核能领域而言,俄罗斯确实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国家正在整体上改变过去的核能立场,尤其是美日两国正在大力加强核能技术开发和运用。就印度市场而言,俄罗斯未必能够保证长久优势,但是俄罗斯技术的流入及对印度技术能力的提升效果倒是能够助益印度在核能领域加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对华竞争,对中国而言依然不是好消息。
同时,在莫迪今年胜选后不久,俄印之间就加快了后勤防务协定的商讨进程,印度准备将俄罗斯进一步引入印度洋地区来对冲中国。而俄罗斯也同意在北极事务方面配合印度拓展影响力。虽然这些动向的最终落实都需要时间,而且主要与印度追求区域霸权有关,但其打击的主要对象都是中国的区域利益。
最终分析结论:
俄印关系持续发展和深化之时,有评论认为,西方对印度的争取在总体上是失败的,这弄错了西方对印战略的重心。西方对印战略的根本在于借重并利用印度来对抗中国,而印度从未改变这一基本立场。但是印度加深对俄合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的不利处境,在这一合作关系之下被牺牲和受威胁最明显的反倒是中国的利益。因此,西方对印战略并没有失败,中国则应高度警惕。
本文原载于2024年8月1日安邦智库的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