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业是不同行业的“黄埔军校”|安邦智库
近年来,关于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资深记者送外卖、网红讲师建议“不要报考新闻专业”等事件将传统新闻业和记者职业的发展前景推上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越来越像是一个只是转发各种讯息,进行“事后评论”的机构了。传统的新闻界,实际上是包括科技在内行业的发动机。新闻记者的流失,一方面改变了现在的报纸和电视,让这个行业充满了倾向性的内容,没有客观意义,但另一方面,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无数的创新,注入了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趋势,国内外是相似的。
美国《华盛顿邮报》(《华邮》)近日刊文指出,过去20年里,美国的报纸行业的岗位减少了77%。这是美国劳工统计局跟踪的532个行业中,就业岗位减少幅度最大的一个行业。《华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从绝对数量来看,自2000年以来,报纸行业的记者和编辑数量分别下降了56%和63%。行业内其他的岗位情况更糟,比如生产和销售工作减少了约90%。不过,新闻机构的技术类岗位不受影响。
有观点认为,报纸行业人才流失是美国新闻业正在走向衰亡的写照。新闻业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威望,从前的记者都是信心十足的勇士,他们敢于针砭时弊,保持客观中立,揭露社会问题和政界丑闻。1972年,《华邮》揭发“水门事件”,穷追不舍地追踪报道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然而,现在很多记者会有意识地避免报道争议话题,防止冒犯利益集团,或是措辞谨慎,确保“政治正确”,甚至拿着采访对象提供的问题清单来采访。由此,很多人认为,传统媒体已经衰落,而记者和编辑成为了没有前途的职业。一些大学甚至取消了新闻学专业,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新闻业人才的短缺。
不过,令人困惑的是,美国人仍然在为新闻媒体花钱。《华邮》援引统计数据指出,2023年,扣除人口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后,人们在“报纸和期刊”上的支出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960年,每人每年的报刊平均消费价格是近200美元。1980年到1990年期间,这一数字一度超过250美元。2000年至2020年前后,这个数字呈现下降趋势,最低点不及150美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报刊平均消费价格重新攀升,又达到了250美元的区间。
《华邮》认为,互联网在线出版可能是支出增高的原因。在这个产业里,计算机程序员或管理员占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记者和编辑占从业人员的4%。这个数字很小,但意味着记者和编辑这类职业不只是存在于传统的新闻行业里。如果只是聚焦于记者这个行业,它实际上包括了见习记者、艺术评论家、新闻记者、电视台主播和市场记者等岗位,各行各业都可能需要这样的人才。
就如《华邮》发现的那样,除了互联网出版之外,记者行业增长最快的行业类别还包括独立调查记者、通讯社、非营利组织。近二十年内,非营利组织的记者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在美国,几乎十分之一的有报社经历的记者在社区通讯社、公共广播公司、公益调查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工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YouGov为例。这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网络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公司,在欧洲、北美、中东和亚太均有开展业务。这家公司专门在线上进行市场调查和民意调查,涉及内容广泛,例如总统选举民调、电子产品满意度、娱乐节目收视率预测等。
YouGov的资深数据记者大卫·蒙哥马利(David Montgomery),曾在多家报社工作过,比如《西雅图时报》《芝加哥南城日报》《皮埃尔堡资本日报》等地方报社。离开报社后,蒙哥马利先后在地方公共广播电台、城市数据调研机构等企业任职。他在这些地方负责的内容和在报社的工作有很大的相似度。再比如总部位于西雅图互联网房地产交易、经纪服务公司Redfin,他们的记者都有过在传统新闻社工作的经历。比如数据记者莉莉·卡茨(Lily Katz),曾在彭博社担任了四年的记者。这些例子反映的是,现实里,不论是智库、民调机构,还是商业中介和科技公司,都有记者这样的角色存在。他们的职责和传统新闻业的记者相似,只是相对而言更加关注特定领域,写作手法有些许不同。
为什么非报社的记者队伍在壮大?《华邮》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传统新闻业的衰落扰乱了公关。在美国,公关代表的数量现在几乎是记者的2倍,如果只算报纸记者,则约为7倍。公关人士马特·西格勒(Matt Siegler)发现,在新冠疫情之后,地方新闻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他表示,经常会从报社的工作人员收到类似“请帮忙寻找专家来写文章,自己没有时间”这样的请求。为此,他建立了Contributed Content Connection (深入报道链接平台)。
这个平台的行销手段,即是扮演中间者的角色,寻找行业专家撰写相关文章,联系杂志报社进行刊登。具体一点,通过这个平台,资金匮乏的报纸可以与私营部门的专家联系起来;这些专家可以在报纸的版面上撰写有关医疗保健成本、特许经营等专业内容。深入报道的机制不仅让私营公司提高了曝光的机会,还节省了报社的成本与时间。与此同时,《华邮》指出,这证明了美国现在的“记者”,遍布各行各业。
中国的记者行业,是否有类似的现象?中国记协发布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有一组数据引人注意。《报告》显示,2020年报纸出版业共有从业人员17.1万人,与2019年相比下降6.6%。《报告》同时给出一组数据,那就是2017年、2018年、2019年报纸出版业从业人员分别有20.6万人、19.3万人、18.3万人,就业人数连续4年下降。与上一年相比,2017年、2018年、2019年就业人数分别降低了7.9%、6.1%、5.5%。可以看出,从2017年至2020年,每年报纸出版业年均减少从业人员近万人。
从数据上来看,这的确不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互联网流量经济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岌岌可危,但是,从记者离开报社后的去向可以看到,众多离开报社的著名记者、编辑甚至是主要领导都加入到互联网行业,成为助力互联网飞快发展的主力军。还有很多离开报媒的人士,选择了创业、自媒体等领域,甚至是进入了投行和房地产。中国现在的很多行业,其实都有记者出身的人士,他们是从新闻业转来的新鲜力量。当然,陈功先生也指出,现在的媒体,还有记者,他们的标准和要求低了很多,他们不再是从前的记者了。现在的媒体,大多只会评论与转发,这引人深思。
最终分析结论:
传统的新闻界,实际上是很多行业的“黄埔军校”、发动机。新闻记者的流失,改变了传统报纸和电视的文化,但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无数的创新。这在中美都是相似的趋势。
本文原载于2024年8月1日安邦智库的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