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兑美元创今年最高值 低调的“攻”势
相较于美股连续深跌三个交易日,VIX一度爆拉60%创去年3月来最高,日经指数单日大跌12.4%,创下历史上第二大跌幅,而后大幅直拉10%的“过山车”,资本市场上“群魔乱舞”。而在汇率市场上,美元指数走弱,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度升至1美元兑141日元区间,引起了市场上注意力。
而事实上,在这么极度混乱的市场行情中,8月5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破7.10关口,创去年12月以来新高,事实上,在资本市场疯狂的8月2日,人民币就一度飙涨超千点。7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已显现上升势头,7月涨幅约0.6%,为年内首次月度收涨,且汇率波动性在7月末以来显著擡升,低调的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
多因素叠加共振推动人民币汇率大幅上涨。从技术修正到美元指数回落,再到日元强力升值,以及全球经济金融、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诸多因素叠加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积极影响,支撑人民币汇率强势反弹。
人民币会不会走出一波快速上涨的走势?那倒未必。应看到,7月以来,美元指数就出现回落势头,但彼时人民币汇率并未相应上涨,由此积累了“补涨”势能。短期看,人民币“补涨”空间相对有限。从数据表现看,人民币汇率在年内已经保持相对强势。换言之,人民币汇率7月近一个月的“不涨”,也有此前“不跌”的缘故,意味着人民币此番“补涨”的空间可能并不宽阔。
从当前中国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仍存在多个压制因素,人民币能否持续升值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经济能否行稳致远。例如,中美利差仍处历史低位,对于金融账户下的资本流入制约仍大。中美利差破局的关键仍在于中美经济韧性的比拼,重点观测美联储会否连续降息,以及中国稳增长能否取得更多实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北京时间8月5日13:00,美元兑人民币报7.13,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报7.12。同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报7.1345。即期汇率和中间价的差距开始收敛,说明当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开始逆转。
离岸人民币低于在岸人民币情况较为少见,说明此次人民币升值更多受短期海外预期转变引发,人民币开始表现出避险货币特征。也有专家指出,综合海内外情况看,中国经济、政策和企业盈利前景相对确定,估值处于低位的人民币资产有望成为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回溯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会议提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信号表明,政府将通过多种政策工具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增强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在2023年继续保持长期向上的趋势,季度平均值为6.27,同比增幅达22.9%。虽然面临外部环境的挑战,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中的使用率不断提升,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才在一个月前,市场都还在议论“7.3保卫战”,但人民币汇率仍波澜不惊,更不用说中国央行其实更是胸有成竹。一路看来,人民币的成色未变、韧性十足。
最新发布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月度报告显示,今年6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占比为4.61%,连续第8个月位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较2022年11月的占比(2.37%)的,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几乎翻番。
无独有偶,在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7月27日联合举办的2024国际货币论坛上重磅发布的上述《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显示,2023年四个季度末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数值)分别为5.21、7.13、6.42和6.32,全年的季度平均值为6.27,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22.9%,继续保持长期向上趋势。截至2023年底,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1.52、25.03、3.76和4.40。过去5年,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23%、-1.34%、-2.65%、0.22%和16.56%。
不难发现,即使在外部环境极其严峻、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承压的情况下,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同期表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看来,贸易与直接投资驱动力强劲,国际融资成为增长新亮点;跨境贸易与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盘”。从增长率来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直接投资和国际债券融资实现较快提升,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年度亮点。人民币外汇储备占比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
当然,企业跨境使用人民币的主动性增加,以贸易结算和外汇交易为主要业务场景。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货物出口额为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企业通过在境外加工并直接销售到国际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频率。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含金量”。二是中国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加快金融高水平开放步伐,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提质增速。三是国际货币合作大踏步前进,为人民币国际使用搭建广阔的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合作框架的实施,中国供应链网络拓展,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不断丰富,区域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最后,金融周期分化与波动下人民币的融资功能增强,成为2023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高光亮点。在国际资金成本激升、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人民币融资成本保持相对低位,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融资货币。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经济亦面临着内外部多重挑战。首先是国内经济增长面临挑战,房地产行业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短期内削弱了市场主体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其次是外部地缘政治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美国对中国企业的相关动作增加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法律和运营风险,并影响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环境。再者是资本流出压力。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走低,尤其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风险资产价格下跌,使得具有投资职能的人民币国际使用面临挑战。此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弱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缓慢,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发展形成制约。此外,“路径依赖性强,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接受度较低”也是一个现实。
事实也是,尽管人民币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表现突出,但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在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数据中,人民币占比自2022年起已缓慢下降至2.29%。
回望近几年的人民币汇率走势,人民币在贬值压力下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体现了复杂的经济现象。贬值从表面上看似不利于货币国际化,但在政策支持、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率不断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货币秩序将步入调整期,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货币秩序将步入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