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以“新世代”万斯当副手 遇刺后尽显自信 真的赢定了?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7月15日,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RNC)一连四日在威斯康星州最大城市密尔沃基市(Milwaukee)召开。遇刺无碍两天之后,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党代表点名支持而正式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同时,也宣布了以39岁的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万斯(J.D. Vance)为其副总统候选人。分析认为,这展现出特朗普的“必胜”自信。

自6月27日的首场总统辩论以来,美国大选新闻被“换走拜登(Joe Biden)”的呼声占据,似乎打乱了特朗普公布副手人选的计划。但到最后阶段,大热有三

一是代表中西部、反商界、保护主义、传统基督教价值的草根新世代保守派人物万斯;二是特朗普2016年的前对手、佛罗里达州联邦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后者的拉丁裔背景,有助特朗普扩展少数族裔票源,而其传统共和党人的背景也能帮助特朗普拉拢如今还占共和党选民近两成的传统保守派;三是北达科他州长伯格姆(Doug Burgum),后者在商界、政界也是白手兴家、不靠共和党建制,2016年当选州长,有广大财源,能大振特朗普的筹款能力。

三人之中,这次被选中的万斯被视为是特朗普有必胜信心才会作出的抉择。

特朗普遇刺后,高举拳头,右脸披血,被特勤局特工包围著,背景有美国国旗飘扬著,画面已在社交媒体和电视上疯传。

“新”共和党:经济民粹主义

万斯出身于美国中西部被全球化大势所忽视的劳动阶层,曾参军被派往伊拉克,并爬升到东岸精英学府耶鲁修读法律。其成名之作是2016年出版的回忆录《绝望者之歌:一个美国白人家族的悲剧与重生》(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当中描述了中西部乡下人、劳工阶层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被自由派媒体如《纽约时报》等认为是能解说特朗普崛起现象背后深层次问题的作品,大卖300万本。

当时,万斯是特朗普的批评者,自认为是“永不特朗普”(Never Trump)的共和党人,曾将特朗普比作“希特拉”,指责特朗普将会把劳动阶层带往“非常黑暗的地方”。后来,在特朗普当选后,万斯,跟不少共和党人一样“回头是岸”,逐渐投向特朗普,最后在2022年投身角逐联邦参议员,获得特朗普背书,成为当时中期选举少有由特朗普提拔而胜选的人物。

7月15日,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中,万斯向人们挥手。(Reuters)

此刻特朗普在堕胎权问题等争议上走向温和,更同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2025计划”(Project 2025)的保守派执政夺权详细计划公开划清界线。但万斯的政策立场却远比特朗普激进:

他支持全面禁止堕胎,强奸、乱伦也无例外;反对美国援助乌克兰;反对外来移民,认为他们带来毒品、抢走工作、是民主党增加选民的手段;认同2020年选举舞弊阴谋论,称若然他是副总统将推翻否决拜登当选结果;支持大增对华关税,一派保护主义作风;反对美国大企业,支持反垄断规管;否定气候转变;在加沙战争问题上全力支持以色列……

简单而言,万斯可算是劳动阶层保守派的代表,他反对自由派的价值,又同时反对传统共和党代表的商界利益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当然同特朗普的政治崛起不谋而合,但特朗普在言论上是经济民粹主义,但在政策上却是传统共和党的亲商作风。万斯,却普遍被认为是真心的经济民粹主义者,曾多次公开支持由拜登任命、代表新派反垄断法律主张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主席莉娜・汗(Lina Khan)各种针对巨企的行动。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宣布以万斯为其副手。(网站截图)

以万斯作为副总统人选,与鲁比奥、伯格姆等其他大热相比,代表着特朗普认为他自己胜算极高,不必靠鲁比奥去争取少数族裔和传统共和党选民支持,也不必透过伯格姆争取商界捐献。

羸完又赢

在共和党全国大会召开之前,特朗普可算是赢完又赢。先有总统辩论中拜登的灾难级表现,继而有民主党连续两周的“换登”内乱;7月13日的刺杀不遂又造就了特朗普的强人英雄形象;7月15日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由特朗普任命的法官更拒绝跟从1974年最高法院在“水门事件”案中的法律意见,以司法部特别检察官的人事任命不合法为由直接否决了司法部针对特朗普“非法处理机密文件”的刑事起诉。

而特朗普遇刺一事,更将媒体注意力从民主党的“换登”连动中抽走,变相宣告“换登”运动死亡。刺杀事件发生之后,根据美国政治赌盘的数据,特朗普和拜登的胜算都有上涨,而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的胜算则明显滑落。人们都相信,年老力弱的拜登如今已变成了比贺锦丽更差的总统候选人。

过去14日的美国总统选举赌盘所显示出来的胜率:红色是特朗普,深蓝是拜登,浅蓝是贺锦丽。(网站截图)

今天,无庸置疑,特朗普看起来确实有必胜的大势。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没有先例

美国史上曾经有过三个总统候选人(不是在任总统)遇刺的例子。一是1972年代表南部州份种族隔离政策的阿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George Wallace),他当时正在角逐民主党总统提名,遇刺后受重伤却继续参选;二是196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大热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跟其总统兄长一样被遇刺身亡;三是1912年曾任两届总统却以第三党名义参选的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当时子弹穿过他外套胸口袋中的眼镜盒和50张纸厚的演讲词,竟然没有伤及肺部,只射入胸肌。

最终,华莱士初选大败;罗伯特肯尼迪被刺杀也未能扭转越战所造成的民主党劣势,最后让共和党候选人尼克逊(Richard Nixon)胜出。

老罗斯福遇刺的例子,则是像马斯克(Elon Musk)等特朗普支持者直接拿来作对照的案例。对比今天特朗普被枪击后重新站起来在特勤人员簇拥下呼叫“战斗”的即时摆拍,罗斯福当时也真的是“英雄本色”--他发觉自己中枪后没有吐血就认为不必即时送院,先把原有演讲说完然后才去医院照X光,最终连子弹也没有拿走,终生留在体内。

问题是,1912年的老罗斯福以第三党名义参选,最终得票排名第二,未能击败竞逐连任的民主党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

美国历史其实没有告诉我们遇刺会带来必胜的结果。

社交媒体上充斥有关特朗普遇刺的阴谋论:

今天,人们处于资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对于特朗普遇刺,网上流传着不同的阴谋论,部份共和党支持者(包括部份政客)将矛头指向民主党和拜登批评特朗普的言论,甚至将之指为民主党政府有意策划的阴谋;部份被称为“BlueAnon”的民主党支持者则指之为假戏一场,用以营造特朗普的英雄形象。政治撕裂如此严重,遇刺的政治人物已难以在全国产生团结一致的民意效应。

而且,政治新闻日新月异,如6月底的总统辩论,以至拜登上周的北约个人记者会,今天看来已像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如今,特朗普遇刺后两三天,刺杀事情记忆犹新,但大选距今还有近4个月,变数依然非常多。

在两党胜负只看几个摇摆州一共数十万选民民意的政治背景之下,说任何一方赢定了,其实是过度自信,忽略了美国总统选举结构上的不可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