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动车激烈淘汰的“低速增长时代”已临
4月15日,Tesla行政总裁马斯克(Elon Musk)发出全员信,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裁员超10%。他在信中感谢了即将离职的员工,并称这将帮助Tesla以更加精益的状态为下一个增长周期做好准备。
Tesla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Tesla全球共有员工140473人。按照马斯克宣布的比例,此次裁员将有超过1.4万人的工作受到影响。Tesla上一轮大规模裁员发生在2022年6月。当前,Tesla正处于周期性低谷。2024年一季度,Tesla销量环比下跌20%至38.68万辆,低于资本市场预期。Tesla全球主要市场分别是美国、中国和欧洲。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市场的电动汽车需求出现阶段性波动。
《财新》引述美国多家媒体报道称,2024年一季度,美国新车市场整体增长5%,其中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仅为2.7%。而2023年一季度,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速高达47%。美国电动汽车在新车销量中占比也有所降低,从2023年全年的7.6%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7.1%。市场机构Rho Motion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美国和加拿大新能源汽车销量整体增速为13%。同期,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为7%。Rho Motion称,这主要是受到德国市场低迷拖累,德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1%。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还没有发布3月销量数据。2月统计显示,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保持在12%,比利时、法国和荷兰表现突出,但德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5.4%,该国在2023年12月提前终止了电动汽车补贴。
作为全球领先的美国电动车厂商,Tesla此次大幅裁员10%释放了什么信号?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很显然,此次裁员不能理解为一家企业的“正常调整”,而是Tesla为了应对一个新时期的预防动作。实际上,马斯克已经给出了关键答案——全球电动车产业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正在到来。
要指出的是,“新增长周期到来”是一种产业界的外交辞令,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过去电动车的高速增长时期已经结束,低速增长时期正在到来。对于此前资本蜂拥而入的全球电动车市场来说,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几乎可以肯定,将会不断有电动车玩家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正如安邦智库研究人员此前所判断,即使是当前市场上成名已久的成熟电动车厂商,也不能保证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能幸免于难。
中国电动车厂商的迅猛发展,是推动全球电动车市场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两年,中国电动车企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据中国工信部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全年产销分别实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了522.1万辆汽车,同比增加57.4%。以单一国家汽车出口看,202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中国在2023年出口新能源汽车177.3万辆,同比增加67.1%。
中国电动车厂商在全球市场的暴发式增长,是去年全球汽车市场的大事件,引发了一系列后续冲击。在电动车这条新的汽车赛道上,由于中国厂商已经基本掌控了全产业链资源,具备了全产业链竞争力,一时间让欧美传统汽车巨头感到强烈不适,使得多家汽车巨头不得不推迟了此前雄心勃勃的电动化转型计划。这种竞争冲击迅速与地缘政治浪潮合流,演化成了多种带有显著地缘政治博弈色彩的产业竞争行动和国家干预行动。例如,欧盟已经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试图以此迟滞中国电动车的迅速涌入。美国财长耶伦在刚刚结束不久的访华行程中,郑重提出了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等新能源产品的指控——“产能过剩”。耶伦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太强,以致美国和欧洲厂商无法适应竞争。
欧美对中国电动车企业的警告是否有道理,安邦研究人员此前已经做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在此想强调的是,在中国市场上,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市场,同样面临着烈度激增的竞争。由于国内市场空间有限,内卷式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国际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生产量、批发销量(含出口)分别完成660.6万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一季度,中国出口汽车共132.4万辆,同比增长33.2%,超过2023年全年汽车出口量的1/4。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211.5万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1%,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国内汽车市场仅同比增长6.2%,显示汽车市场内需不足正日益突出。
以国内经济、就业和个人收入状况来看,国内汽车消费市场难以形成较大的增量。这意味着,中国庞大的汽车产能需要更多向国外市场销售,但值得中国汽车厂商重视的是,美国和欧洲正指责中国的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加大出口挤压美欧汽车厂商,美欧还在加大对中国部分清洁技术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实行反补贴调查。在此背景下,今年国内汽车厂商(尤其是电动车厂商)拓展出口的努力,将肯定会遭遇更大的市场挑战和非市场风险。
我们做出上述分析,并非认同耶伦有关中国厂商“产能过剩”的观点。与中国国内市场增长见顶不同,国际市场在整体上仍是一个需求不断增长的增量市场。欧美传统汽车巨头只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才会被突然爆发的新能源车浪潮冲了个措手不及。但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变已经开始发生。安邦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这种变化不是短期市场波动,而是一种逐渐显现的趋势。它可能首先在中国市场涌现、变得激烈,然后在其他国家市场逐步显现。
最终分析结论:
Tesla全球大裁员已经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市场的一轮调整已经拉开序幕,所有厂商都需要对此做好准备。一部分厂商会在此轮厮杀后占据更牢固的位置,另一部分厂商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对大部分中国厂商来说,能否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同时站住脚,将决定它们的生与死。
本文原载于2024月4月15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