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为何站不住脚?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是中美关系从低谷回升背景下的“恢复之旅”,以落实中美两国元首此前对改善两国关系达成的共识。作为美国的财政部长,耶伦访华的重点在经济领域。中美双方重申了加强沟通、防范脱钩、联合应对挑战的共识。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四点共识,分别是:两国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增长、保持金融稳定、金融可持续发展、反洗钱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平衡增长”概念之下,还包括美国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和指责。具体来说,美国方面认为,中国企业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接受了政府补贴,产能大增而内需不足,导致大量产品出口到美国,使美国企业面临极大竞争。

不过,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低价冲击美国企业,实在是站不住脚,就连美国媒体和分析人士也看不过去。彭博社的评论称,“如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正在拒绝经济学中存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比较优势。”“如果某个国家能够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应该实施贸易关税壁垒,相反,应该进口商品;作为回报,你应该使自己的产业更有效率。”实际上,耶伦也意识到了这种矛盾之处。访华之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耶伦表示,“我从小就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有人以低价卖给你商品,你应该写一封感谢信。这基本上就是标准经济学所说的。”不过她补充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说‘寄一封感谢信’了。”

中国在受到指责的清洁技术里,真的出现“产能过剩”了吗?至少在对美国的出口中很难看到这一点。据彭博社分析,“产能过剩”论关注的清洁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2023年仅约为5.7%,远远低于“服装、家具和家电”这类传统出口产品。讽刺的是,美国方面指责中国对美倾销产品,但2023年的中美贸易逆差为2790亿美元,这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美国的经济规模比较,这一数字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最低水平。

图为2023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白宫出席《通胀削减法案》签署1周年庆祝活动。(Reuters)

在对中国发展清洁技术的指责中,美国方面存在着前后矛盾和“双标”问题。长期以来,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时,美国认为有必要大力发展清洁技术。现在,面对中国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又认为不必发展太多清洁技术。美国的前后表达存在明显的矛盾。至于财政补贴扭曲竞争,一方面,美国指责中国政府以大量财政补贴来使中国企业获得竞争力;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向在美投资的半导体企业提供超过500亿美元的补贴,在《通胀削减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美国政府在税收、能源、医疗领域斥资约6690亿美元,为组织、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补贴,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财政赤字,削减通胀。

彭博社气候和能源领域专栏作家大卫·菲克林(David Fickling)一针见血地指出,耶伦此行显示,为了阻挠中国的洁净技术,不惜把反气候保护主义包装成绿色产业政策。彭博社警告,这种做法将导致一场正在酝酿中的保护主义灾难,其影响不仅限于美国,也将波及整个地球。

作为资深经济学家,耶伦访华的表态相对温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欧洲的强硬讲话,能够更好揭示美国在绿色产业政策之下隐藏的保护主义,以及美国将地缘政治博弈扩展到产业竞争领域。

4月10日,戴琪与丈夫到白宫出席拜登当局为岸田文雄准备的国宴。(Reuters)

戴琪表示,中国的经济制度效率非常高,这给美国和欧洲带来了挑战。她强调,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是中美关系紧张的一个关键因素,并呼吁美欧应采取适当的“反制措施”来共同应对中国经济模式对西方“经济开放体系”的挑战。她指出,中国在钢铁、铝、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能过剩”令人担忧,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产能过剩”给了欧洲采取措施的动力。戴琪建议,除了使用关税这样的“防御性”政策外,还需要动用“更具进攻性”的手段,比如“纠正不利于我们的市场动态的激励措施”。很显然,戴琪试图拉拢欧盟,在应对中国“产能过剩”冲击时与美国保持一致的态度。

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此前曾经分析,耶伦访华提出“产能过剩”议题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仔细的评估和选择。耶伦和戴琪分别在不同场合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发起诘难,意味着中国与美国围绕“产能过剩”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后续还将会出现更多的攻击和发难。

最终分析结论:

美国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指责,目前根本站不住脚。这是包装在绿色产业政策之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将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扩展到了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这不仅与市场经济理念和原则都存在明显的矛盾,而且也无法减缓美国政府在相关方面对中国的施压。

本文原载于2024年4月10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