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施加的“产能过剩”压力?
美国财长耶伦在其为期6天的访华行程明确提出了一个美国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在美国方面看来,在中国政府的补贴机制下,中国在部分产业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而中国企业正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美国出口产品,对相关领域的美国企业构成了威胁。
根据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的跟踪,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在过去美国和欧洲针对中国的“去风险”(de-risk)过程中,就包括中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对美国和欧洲企业的系统性竞争问题。本质上,这是中美在多个领域博弈的体现,也是美国“遏制”其“长期战略竞争对手”中国的方式之一。只不过,现在被冠以“产能过剩”,以凸显这是一个经济和产业问题,而非美国的地缘政治打压。
据路透社报道,耶伦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的会谈持续了超过4个半小时,耶伦称用了两个小时讨论产能过剩问题。据美联社报道,会谈结束后,耶伦发表声明说,这是一次“广泛而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同意举行更多会谈,以解决美国对中国经济模式的主要抱怨。耶伦对记者表示:“我认为中国人意识到我们多么担心他们的产业战略对美国的影响,担心他们的出口产品可能会涌入我们的市场,从而使美国公司难以竞争。”“这个问题不会在一个下午或一个月内解决,但我认为他们已经听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
不过,与过去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施加地缘政治压力不同,“产能过剩”问题在性质上是经济与市场问题。强调自由市场的美国要求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一说法实际上站不住脚。《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称,随着拜登政府补贴自己的(新能源)供应链,美国希望说服中国放弃其绿色能源产业战略。文章引述卡托研究所的贸易专家斯科特·林西科姆的观点称 ,“当我们正在做同样的事情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推销(It's a very tough sell when we're doing much the same thing.)”这位专家对此事的看法入木三分:“事实上,当你的论点是‘照我说的做,而不是照着我做’(Do as I say, not as I do.)的时候,其政治和话语效果将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华尔街日报》对耶伦就“产能过剩”向中国施压的成效并不乐观。该报称,拜登并未宣布放弃特朗普发起的对华贸易战,然而,形势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拜登政府不再把重心放在双边贸易逆差和惩罚性关税上,转而向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它们把生产线放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汉森称,在拜登政府大力推动为半导体制造和绿色技术提供新补贴的背景下,耶伦可能很难说服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美国财政部也预计在耶伦访华后,中国的政策不会发生重大转变,但美国官员认为,解释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消费者需求疲软给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的经济风险是很重要的。
耶伦的访华行程正在进行中,中美会谈的结论还有待观察。安邦研究人员认为,在中美两国努力谋求避免两国关系失控的大背景下,相信两国对于产能过剩这个经济议题不会弄得剑拔弩张,中国方面会给耶伦财长足够的礼遇,在面对分歧时也会展示出弹性,暂时搁置争议。从正面来看,双方不直接打贸易战而是先对话,这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围绕产能过剩这一话题的交锋才刚刚开始。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耶伦与何立峰经过两天会谈后,同意对中美及全球“经济平衡增长”展开正式讨论,以部分回应美方对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的关切。从这些迹象看,在“经济平衡增长”这顶帽子下,中美之间围绕经济利益的博弈正在拉开大幕。
面对美国打出的“产能过剩”这张牌,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呢?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有如下一些方面值得考虑和重视。
首先,对中美博弈要保持底线思维。我们相信,美国提出“产能过剩”这一话题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在详细评估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精心选择。以美国在战略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特点,美国很可能准备好了后续的施压策略和制裁工具。对此,中国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并基于最坏的情况,来准备应对美国以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为由进行的经济打压。
其次,中国需要坚持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区别。中美两个大国博弈,利益问题当然十分复杂,既有政治又有经济。但在具体问题处理过程中,经济问题最好不要政治化。即使“产能过剩”问题存在,本质上也是市场现象,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不能以政治或行政方式来定义问题,也不能以政治和行政干预来解决问题。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划清解决问题的原则,对美国的博弈进行某种约束。
第三,对美国打压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各种可能性,要做好预判和准备。安邦研究人员认为,相关打压可能体现在如下方面:(1)对相关产业领域中国企业的对美出口增加关税壁垒,如直接加征惩罚性关税;(2)对相关产业领域中国企业的对美出口进行行政限制,包括以“原产地”规则进行限制;(3)针对中国企业对第三国的投资加强审查,以减少或阻塞中国企业借投资第三国对美出口的渠道;(4)限制或禁止相关产业领域的中国企业对美投资,避免中国企业或中国资本在美国本土以低成本制造冲击美国企业。
第四,针对“产能过剩”和“经济平衡增长”等新议题,中国可以主动采取某种措施,减少美国方面来抓中国企业和政府的把柄。比如,对部分相对成熟、中国企业已经形成系统竞争力的相关产业,中国可以考虑减少或取消来自政府财政的补贴,推动相关产业走向市场化竞争。比如在电动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领域,中国企业和相关产业链的竞争力已经成形,减少或取消补贴应该没有问题。这种调整是基于产业竞争能力的调整,不是政策上的退缩。
最终分析结论: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提出了中国在某些产业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拉开了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博弈的新序幕。对于这个新挑战,中国在高度重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议题,应该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不能过于政治化。
本文原载于2024年4月7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