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拜登通话的最大价值是提供稳定预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2日晚间同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通电话。这是两人2023年11月在三藩市会面后首次通话,尽管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实际上证明了中美管控两国关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官方没有提前预告此次通话,而是结束后直接公布了通话内容。美国官方提前十几个小时向媒体吹风了元首通话,但是没有允许媒体提前向外公布通话。从如此一致的管控媒体舆论风向的操作看,两国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达成了一致步调,不存在哪一方先声夺人,在传媒层面炒作两国关系的问题。
此次习拜通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就定下的计划。今年1月中国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泰国会晤,当时就有美国高级官员向美国媒体透露说,中美有未来几个月安排习拜通话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再次访华的计划。此次通话本质上是王毅和沙利文沟通成果的体现。
中美之间传统的沟通机制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被推翻,拜登政府上台后又推翻了特朗普时期的中美沟通机制,不过也没有回到原有的对话轨道。现如今中美关系是被提级管控的,是由中国中央外事办主任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专人负责的。
拜登政府上台后,中国中央外事办主任和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在第三国会晤已经是两国较为稳定的沟通机制。时任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会晤除了第一次是2021年3月在美国本土安克雷奇进行,2021年10月、2022年3月、2022年6月,这三次会晤的地点均在第三国。
中共二十大后,中国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2023年5月、2023年9、2024年1月三次同沙利文举行会晤。一次是在奥地利,一次是在马耳他。一次在泰国曼谷。
中美走出间谍气球风波、中美元首在三藩市会晤等诸多重大事件都是由中国中央外事办主任和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沟通之后才有进展的。此次习拜通话,是这一机制持续发力的结果。从这个视角看,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是有保障的。
在通话中,习近平在讨论两国关系时先谈了从战略性视角审视对方的重要性,其次谈了今年看待中美关系的几大原则,然后重申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立场。应该说从战略全局出发如何看待两国关系,从今年美国大选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如何看待两国关系,从具体的两国纠纷如何看待两国关系都有了明确的含义。
习近平提到“今年的中美关系要坚持几条大的原则”,“今年”一词,道破了中美关系会受到选举影响的色彩。和为贵、稳为重、信为本,这几个提法是中国处理两国关系审慎性诚意性的体现,而对台独不会不会听之任之,对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打压不会坐视不管,则是中国强硬立场的表达。
从习近平的话看,中国对于大选年如何处理两国关系有着充分的准备和应对。
美国方面的官方讯息显示,拜登向习近平表达了对TikTok所有权的关切,也对中国为俄罗斯国防工业提供支持,以及这种支持对欧洲和跨大西洋安全的影响表示担忧,还告诉习近平不要干涉美国大选。这些没有体现在中国官方通稿中。未来会否是中美之间争议的焦点有待观察。不过从安排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国务卿布林肯近期访华看,拜登既想要大选年的强硬效应,也愿意同中国有序沟通。
整体而言,这是两国领导人在大选年管理两国关系的一次高层建瓴式的通话,事前筹备充分,事中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