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赏辞任越南国家主席:阮富仲接班人计划的第三次失败
越南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3月20日召开会议,同意武文赏辞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家主席职务。3月21日,越南第十五届国会举行第六次特别会议,通过有关免去武文赏国家主席职务并终止其第十五届国会代表资格的决议。越南政府的声明表示,武文赏违反了党规,他的这些“缺点对公众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党、国家和他个人的声誉”。
武文赏是近年来第二位辞职的越南国家主席,2023年1月阮春福因对包括两名副总理和三名部长在内的许多官员的违法行为负有最终责任而辞职。从阮春福到武文赏,舆论纷纷惊呼越南的政治改革动了真刀真枪,反腐败没有禁区。
而在笔者看来,武文赏辞职背后是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培养接班人的第三次失败。
阮富仲的使命
越南“四驾马车”的政治架构,是在胡志明较为开明民主的领导风格下形成的。但是革新开放近四十年来,这样松散的政治构架出现了问题。党对国家的领导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在阮晋勇任总理时越南党内还一度出现了要求总理来兼任总书记的改革呼声,显示过分膨胀的政府权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企图侵蚀党权的趋势。整体而言,越南的主要政治任务是加强党的领导,一边革新开放发展经济,一边稳定政治局势巩固越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在这样的背景下,阮富仲2011年、2016年、2021年三次当选越共总书记。
革新开放后,越共总书记能够连任是相当少的,在阮富仲之前,只有杜梅和农德孟获得了连任。杜梅的连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解体后越南处于政治经济危机之中,杜梅在这种背景下连任有稳定局势的作用。农德孟在革新开放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得以连任。阮富仲从2011年到现在一直在位,已经成为越共历史上继胡志明、长征和黎笋之后任期最长的最高领导人。阮富仲能够三次连任总书记的背后实际上是越南国家政治进入非常时期的象征。
南北政治全面失衡下的斗争
阮富仲在反腐败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最核心的是加强党权。2016年越共十二大,年龄比阮富仲小的张晋创和阮晋勇退休,而阮富仲实现连任,这是他的第一个胜利。但2016年越共十二大上,阮春福当选总理,陈大光当选国家主席,前者曾是阮晋勇提拔起来的副总理,后者曾是公安部部长,都和阮晋勇有着相当密切的政治交集。2018年4月初,越南公安部遭遇自成立后的最大力度改组,削弱了陈大光党内权力及其对公安部的掌控。也就是说在陈大光2018年病逝之前,他已经被断了“左膀右臂”。
2021年越共十三大,阮春福由总理转任国家主席,显示了其强大的政治能量。同时作为平衡,新上任的总理范明政是北方派系人。2023年1月阮春福受下属牵连辞职,之后2023年3月上任的武文赏,是阮富仲的自己人。武文赏也是越共党内的哲学家和理论家,担任过越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以往越南“四驾马车”的政治安排基本上延续了南北政治平衡默契,2021年越共十三大后,总书记阮富仲、总理范明政和国会主席王廷惠均为北方人,原本国家主席阮春福来自南方,是高层的一个仅有制衡。但是阮春福辞职武文赏上任后,基本上代表了高层四驾马车全部由阮富仲亲信或者北方派占据,高层政治已经全面失去平衡。
武文赏此次辞职与其说是被反腐,不如说是高层政治斗争的一个牺牲品。现年53岁的武文赏曾经是最年轻的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年轻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最年轻的国家主席。年轻的武文赏担任国家主席一职后,如无意外,未来将有十多年占据越共决策核心的政治生涯,这样的国家主席摆明了就是接班人 。
越南南北政治平衡的传统,不会就这样轻易就能被阮富仲改写。阮富仲作为越共党内的核心暂无法被撼动,但资历尚浅的武文赏,升得有多快,下得就会有多快。
阮富仲接班人计划的第三次失败
阮富仲生于1944年,现年79岁,他不可能无限期连任。早在2016年阮富仲第一次寻求连任时他就有一个明显的接班人——丁世兄。
2016年越共十二大,在政治局委员产生后,时任越共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教部部长、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主席的丁世兄与“四驾马车”一起集体亮相,首次以“五核心”的形式出现。丁世兄曾经留学苏联,和阮富仲一样是党内的理论家。当时舆论普遍认为阮富仲连任是为了给丁世兄扶上马送一程。但是2017年8月,丁世兄身体健康出现状况,开始长期休假治病。阮富仲的扶植接班人计划第一次失败。
丁世兄之后,接替成为越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的陈国旺成为阮富仲力推的第二个接班人。但2021年的越共十三大上,即使越共政治局为陈国旺启动了年龄特殊例外程序,陈国旺也没有得到中央委员会足够的支持票,最终不得不退休。
武文赏接替陈国旺出任越共书记处常务书记后并没有成为备受瞩目的接班人,在2021年越共十三大上,他没有获得像2016年丁世兄一样成为和“四驾马车”一起站在主席台集体亮相的殊荣。但就是这样一个资历尚浅、尚需历练的党务工作者2023年被提拔为了国家主席。现如今武文赏辞职,没能经受住政治斗争考验,被拉下马的色彩非常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