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息│日本又被美国祭旗 全球金融危机恐在路上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日本央行宣布结束执行8年的负利率政策,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0.1%。这也是日本央行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此外,日本央行取消抑YCC收益率曲线控制,停止购入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等风险资产的框架。对于日本这样加息,市场整体并不意外。早在2月份日本央行的口风开始180度转向后,市场对日本3-4月份加息的预期是非常强烈。

但显然,这次日本加息结束长期负利率政策是被华尔街给逼着干的。可以直接说,日本已被美国拿来祭旗了。因为现在最怕加息的是日本政府,负债那么重,这几年经济一直在下滑,常年高赤字财政,哪里还能扛得起利率飙升呢?去年12月,日本央行还硬撑:“要等美联储降息之后,再去考虑加息”。可想,美国方面给的压力甚大。

但最关键的是,日本央行仍然维持印钞购买国债。坦白说,就是采取“一边加息,一边印钞”的模式来敷衍一下美国,整体还是能拖一时是一时的态度。这也说明日本自身债务压力巨大,自然就是一副不情愿加息的模样。

日本央行称,在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日本央行将做出灵活的反应,比如增加日本国债的购买量。其实结束负利率不重要,因为日债收益率早就已经涨到0.7%,市场已经实质加息。关键是日本央行是否继续印钞购债。现在取消YCC,只不过说日本央行不会为了维持日债收益率,去无限购债,但仍然还是会印钞购债。这说明日本央行这次加息是比较虚的,更多只是敷衍。

日本这次加息极不符合本国利益

首先,要清楚,日本央行这次加息极不符合本国的利益。作为调整经济冷热的货币政策,加息主要发生在通胀的情况下,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而导致商品价格不断攀升时,央行需要通过提高利息的政策行为来提高银行的借贷成本和存款利息,如此一来,市面上的货币就会向银行回流,商品和货币的供应便能重新得到平衡。

发达国家对通胀的定义在2%-2.5%之间,一般认为,通胀率超过2%就需要高度关注,超过2.5%就需要动用货币政策了。但诡异的是,去年11月份之前,日本通胀率已连续15个月超过3%了,经济明显热得不正常,特别是日圆的汇率,在10月底直线下挫,对欧元汇率突破160,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纪录。

日本加息:2024年3月19日,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记者会上表示:“实现可持续的2%通胀目标已经指日可待, 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达到了目的。”(Reuters)

当时就有人指出,如果央行再不加息回收货币以提升汇率,那么在以美元计算的GDP不断跌落的背景下,日本极有可能失守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宝座。三个月后,此言一语成谶。根据1月发布的官方数据,2023年德国名义GDP为4.5万亿美元,年增速为6.3%,日本名义GDP为4.2万亿美元,年增速为5.7%。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即便如此,去年12月中旬从日本央行传出来的口风,仍然是维持大规模宽松政策。今年初,受扩大从中国进口和国际原油价格下行的影响,日本的通胀率逐渐回落到2.2%。去年经济热到宁愿痛失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宝座,也不加息,今年通胀转阴反而宣布加息,这能不诡异吗?

自2022年3月美国联储局加息后,多国纷纷跟进,以G20为衡量标准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和日本没有跟着加息。中国不加,其一是有独立的货币主权政策,不用紧盯美元;其二是经济要走向复苏,就不能加息回收货币,否则很多企业的现金压力会非常大。日本不加,则多是因为还债成本太高了。

截至2023年底,日本政府总债务规模高达1286万亿日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日本央行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利率,政府就要多偿还12万亿日圆的利息,两个点就是24万亿,但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70万亿日圆。除此之外,加息还涉及到另一个经济问题:出口。工业品出口是日本的经济支柱,但这几年由于中韩的挤压,日本制造本身的产品优势逐渐丢失,核心卖点就靠宽松政策下的低汇率日圆,以增加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日本加息后,日圆汇率将逐渐升高,价格竞争力丧失,出口一定会遇到大问题。

所以,不论是从日本经济现状抑或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在通胀转阴时突然加息绝对事出反常必有妖——被美国逼!

日本加息:去年12月中旬从日本央行传出来的口风,仍然是维持大规模宽松政策,但今年首季已转口风。(Reuters)

美国逼迫日本加息进行收割 日本没得选

美国为什么要逼迫日本加息。历史上就有迹可循。

1980年以来,基本每次美国联储局加息后,日本大多数时候都会跟随加息。比如,1979年联储局开始激进加息,一口气加息到15.5%利率,1980年3月加到20%的利率峰值。当时日本央行也是在1980年加息到9%利率。联储局1980年那次激进加息,收割目标是拉丁美洲,引发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

但日本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日本90年代泡沫,同样是因为联储局先加息,然后逼迫日本加息,才全面戳破日本资产泡沫,收割了日本。美国先是推升日本资产全面泡沫化,然后联储局在1988年是精准加息。那一波美国是在1988年3月开始加息,一直加到1989年2月,利率从6.5%加息到9.75%;然后联储局是在1989年6月开始降息,一直降息到1994年,从9.75%利率,降息到3%利率。

就在联储局1989年6月降息的时候,日本也在同月开始加息。一定程度上来说,跟现在是很雷同的。日本从1989年6月,一直加息到1990年8月,把利率从2.5%,加息到6%;而日本股市在1989年加息途中仍然疯涨,一直到到1990年1月才开始崩盘。日本一直维持6%的高利率将近一年时间,到1991年6月才开始降息,然后日本股市又开始一波大跌,一直跌到1992年8月才跌到谷底。

需要注意,美国联储局是在1989年6月降息,然后日本接力加息,戳破日本泡沫后,美联储开始大幅降息,一直降息到1994年,在这个过程里,趁着日本泡沫破裂,大量日本资产跌成白菜价,海量美元开始大量抄底日本核心资产,最终完成本轮对日本的收割。美元潮汐的收割套路一向如此,先在上一轮美元放水周期里,海量美元推升目标资产全面泡沫化,制造虚假繁荣。

然后联储局在泡沫顶端开始加息,回收海量美元,戳破对方资产泡沫。而在联储局降息之后,往往才会爆发金融危机,这时候联储局降息又释放,抄底对方白菜价资产。高价卖出,低价抄底,中间的价差,就是美国资本收割的利润。这还只是第一重收割。

美国国会议员在国会前砸毁日本东芝的收音机,象征著198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战争打响,结局以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被拆分作收。(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美国利用金融霸权,往往会利用对方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利用IMF这些收割镰刀,以救市名义要求对方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来改革,改造成便于美国资本收购的模样,全面放开金融。这时候美国资本就以救市名义,大量抄底对方核心资产,实现金融殖民,入股对方核心资产。

比如韩国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家差点破产,最后为了获得IMF的贷款,全面放开经济和金融,所以三星这些韩国头部企业,超过一半股份都被美国资本买走,这使得韩国三星这些核心企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大部分利润都流入美国资本的腰包里。通过收割,完成金融殖民,长期分走对方发展红利,这才是真正的收割。

日本在90年代泡沫破裂之后,日本金融长期萎靡不振,随后30多年里,有两次联储局激进加息,日本也有小幅跟随。一次是联储局1999年6月开始加息,一直加到2000年5月,利率从4.75%,加息到6.5%;然后日本是2000年8月才开始加息,只加息一次0.25%,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是象征式加息,2001年日本就很快降回0利率。

还有一次是联储局2004年6月开始加息,一直加到2006年6月,从1%利率,加息到5.25%利率。联储局2006年6月加息停止,然后日本在2006年7月才开始加息,一直加到2007年2月,然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才降回0利率。不过,日本2007年那次加息幅度也不大,只加息2次,加息到0.5%,只比2000年略微高了一点。

这两次的逻辑是:因果逻辑应该是,联储局1999年6月开始激进加息,才戳破2000年互联网泡沫,日本2000年加息0.25%,只是在联储局激进加息影响下,小幅被动加息。2008年次贷危机也是如此。联储局2006年开始激进加息,是戳破2008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2007年小幅加息,也是受联储局影响,才被动小幅加息。

日本加息:美国还未开始降息,日本于2024年3月已率先加息,显然是受美国所迫。(Reuters)

以史为鉴可以看到,1980年以来,基本联储局激进加息,日本大都会被迫加息,只是幅度有所差异。1990年日本那次加息,是把利率从2.5%,加息到6%,这个加息幅度还是很大的。但可能也是那次被收割之后,日本金融长期萎靡不振,所以2000年和2007年日本虽然被动加息,但幅度都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必须认识到,日本加息是果,联储局加息是因。

从历史轨迹看,1980年以来,基本每次联储局激进加息幅度超过5%,而后开启降息之后,极易爆发金融危机:

1980年加息到20%, 1982年开始降息,然引发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

1988年加息到9.75%,1989年开始降息,戳破1990年日本泡沫。

1994年加息到6%,1995年年中开始降息持续到1996年,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9年加息到6.5%,加息途中被戳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2004年加息到5.5%,2007年开始降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

只有2015年那轮加息属于加息到一半,就戛然而止,所以没有引发较大的金融危机。

这次联储局是2022年开始加息,去年加息到5.25%,如今开始有强烈降息预期,按照历史规律看,2024年-2026年,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全球都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