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提:和谐的建筑形式 (04/25)

撰文: 释仁
出版:更新:

作者|释仁

文艺复兴是一个天才涌现的时期,达文西、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文艺复兴表现出与中世纪时期截然不同的精神形态,人们不愿再停留在宗教默祷和冥想中,不再坚持抽象的灵肉对立,转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达文西、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些人们,都是非常全面的人,既有文化学识,又有激情和细腻的情感、又有优美强健的体格,又是伟大的天才。恩格斯曾把他们称为“文艺复兴的巨人”,又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又怎会止于上述三人﹖其实尚有一位在当时被人认为是天才和通才的人,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作家、诗人、哲学家、雕塑家,还是运动健将。他就是莱昂・巴蒂斯塔・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

莱昂・巴蒂斯塔・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

阿伯提是在文艺复兴初期就已经关心造型艺术和建筑理论的人文主义学者,不过他早年其实并没有对建筑理论表现出太大关注,但后来结识了一位侯爵埃斯特(Leonello d'Este),正是此人把阿伯提引向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学著作。维特鲁威是古罗马的建筑师,曾撰写了一部名为《建筑十书》的建筑学著作。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长久以来占有统治地位的基督宗教的艺术范式渐感到厌倦,希望回到古希腊罗马文化世纪寻找其他可能的艺术范式。在这个思潮的影响下,在15世纪上半叶的佛罗伦斯,维特鲁威和其他古希腊罗马名人们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不过,要研读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又谈何容易,如果缺乏相应的古典语文能力,那就只能望洋兴叹。在人人都追捧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风潮下,侯爵希望阿伯提能够负责翻译和评注维特鲁威的著作,阿伯提接受了侯爵的请求。不过很快就发现维特鲁威的古书抄本的行文有不少纰漏,而且,更可怕的是,古书抄本竟然同时出现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混淆在一起的情况,无怪乎当时的人们看不懂这个抄本。面对这个情况,阿伯提索性参考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并结合自己的心得,最后写成了自己的建筑学著作──《论建筑》。

阿伯提《论建筑》(意大利文:De re aedificatoria/英文: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

由阿伯堤所设计的鲁切拉宫(Palazzo Rucellai),建于1446年到1451年,位于意大利佛罗伦斯鲁切拉广场。(网络图片)

阿伯提在《论建筑》中依次对建筑物的外形轮廓、材料、装饰进行详尽和深刻的探讨,但很快就发觉对建筑物装潢的探讨,不能不涉及美学问题,这意味著阿伯提不能回避对美作出确切的定义。理由是当人们说一样东西是美的时候,不可能不首先知道或领会什么是美。尽管阿伯提对于建筑美的探讨多受维特鲁威的影响,不过阿伯提对美的定义,并不是全然承袭维特鲁威和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而是自然界。阿伯提在《论建筑》中指出,美在于和谐。他表示美是所有部分之间的和谐,各部分和由它们构成的整体吻合无间,比例有序,以至于添加一分或减去一分,就会毁掉了整个对象。

阿伯提强调美在于和谐的观点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体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观察兴趣所使然。在中世纪,宗教默祷、忏悔和以宗教为目的的劳动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不过自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慢慢厌倦了这种生活方式,而且人们在经过长时间的劳动,通过改造自然界,一方面肯定了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发现自然界并不是一堆僵死的、有待人们加工的材料,而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界中,山水林石飞禽走兽游鱼彼此和谐共融,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整体图景。对于阿伯提而言,自然本身体现了和谐的美学范式,自然是一切形式的大师,好的艺术家不一定是个创造大师,能够从无中生有制订出前所未有的美学范式,而是能够就自己的心智所能,师法自然界这位杰出的工匠所制定的和谐形式,并将其转化为建筑的原理便足矣。

点击欣赏更多阿伯提建筑作品:

+6

参考资料︰

《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莱昂・巴蒂斯塔著,王贵祥译〈论柱式体系的形成──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的建筑理论〉,陈平〈阿尔伯蒂美学观点视野下的苏州园林〉,屈凯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