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十二道范畴》 磨刀霍霍向一批

撰文: 01哲学团队
出版:更新:

究竟锋味为甚么是十二道?切威灵顿牛扒前为甚么要磨刀?这些餐饮界的谜题,都等待Chef Nic为我们解答。在哲学界里,我们也有差不多的疑难——为何范畴一定要是十二道?为何三本批判只写到第三本?可惜康德不能为我们解答了,可能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哲学书写,我都想尝试一下。”

这句话多么豪迈,让当时的哲学家都震惊了。如果没有写成三大批判,哲学史也只能停在先前常未统合的各种主义里,所以,他愿意尝试生命中不曾尝试的痛,他要埋头苦干,写成三本砖头大书。

《如何用磨刀从事哲学》是继空气结他的音乐哲学外,进军哲学界的另一条路线。

康德与十二范畴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关心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并不是探问有没有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的知识,而是直接假定了它们存在,然后再询问它们的可能条件)他认为,知识有两个必要的构成要素︰经验要素和非经验要素。经验要素来自外界的给予,我们需要外物对感官的影响获得感觉经验;非经验要素来自主体,它是我们先天固有的认识能力,正是它们使得知识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所以探问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实则是研究人的先天认识能力。

康德指出,知识的获得过程相当复杂,以往的认识论都过度简化了。以往的哲学家们都单纯地认为人们获得知识与否,就取决于被动地反映外界刺激,并是否充分且全面地反映外界事物的性质。康德指出人们自身拥有先天认识能力,每当我们正在进行“认识”时,都必然会迫使外物以符合我的认识能力的方式来给予我们,情况犹如我们戴上一副永远不能除下的墨镜,令我们无论看见什么,都是黑漆漆的。总之,康德认为我们的先天认识能力能够对对象作出某种规定和思考。

康德称自己的知识理论为“超验哲学”(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即是说,康德是要找出先于经验而使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连结)

康德认为其中一个先天的认识能力便是知性,知性是自发地利用概念来思考的能力。不过到底知性利用什么概念来思考?康德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先天地拥有一些思考概念,这些思考概念便是“范畴”。康德指出范畴共有四大类,分别是︰量、质、关系和模态,每一大类由三个范畴组成,共计有十二个。人们能够利用范畴来思考和连结经验,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的知识。例如当我们看到刀子和切开了的威灵顿牛排两件事物时,我们能够自发地利用十二范畴中的“因果关系”来思考,并连结两者,形成“因为我用了刀子,所以能切开威灵顿牛排”这个判断。

范畴表:

一、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多数性、3.全体性二、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制性三、关系的范畴:7.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8.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9.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四、模态的范畴:10.可能性——不可能性、11.存有——非有、12.必然性——偶然性

虽然康德的范畴是主观的,不过并不表示由范畴思考得来的知识不具有客观性。恰恰相反,康德认为这个由知性范畴思考而得的知识,因为有范畴的保证,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谓普遍性,即是指普遍适用,即上面那个“因为我用了刀子,所以能切开威灵顿牛排”的判断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

不过最后的重点来了——到底康德如何得出人类先天固有十二个范畴呢﹖纵然我们承认人类具有先天固有的认识能力,但什么范畴不多不少刚好是十二个呢﹖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康德只是经验性地接受这些范畴,好像十二范畴是俯拾而来的。黑格尔显然不满意康德对待范畴的处理方法。自康德以后,德国观念论的哲学家们,同样对康德的范畴学说给予充分的关注。其中就有令黑格尔甚为欣赏的费希特。黑格尔表示费希特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像康德那样,跟大家说“看,这就是十二个范畴,我把它们摊开来给大家看!”而是把范畴从一个最高的本源中,一个接一个地推演出来,形成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

看,这就是十二个范畴,我把它们摊开来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