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我的床享受帝国主义?知名哲学家希尔勒涉嫌性骚扰女学生
如同大量女性哲学家的反诘,许多人文学科都在反省自身的制度、人事、行政以及性别与权力等等问题时,哲学除了聚焦在许多困难的抽象哲学问题,难道不能对哲学与性别、哲学与权力等问题有所反思?或是订立一套隐形的道德秩序从而“每日三省吾身”?
希尔勒是一位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执教的哲学教授。他对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理智等问题的探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讨论了社会制造的现实和物理现实的特征以及实践推理等议题,分析哲学中知名的“中文房间问题”(Chinese Room)就由他在1980年提出。(资料图片)
根据外国媒体Buzzfeed报导,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知名哲学家希尔勒(John Searle)被控性骚扰,控诉内容包括以保证助理的学术生涯来交换性方面的好处。
上周星期二(3/21)时,一位24岁的柏克莱毕业生Joanna Ong将前雇主,84岁的希尔勒以及学校的董事会告上法庭,内容涉及她担任哲学家的助理职位时,曾发生数次性骚扰事件,哲学家以口头担保学术界的发展做为交换。当她明确拒绝并上报中心负责人后,不仅遭到无视,同时还遭受无理减薪一半及再次骚扰。
根据起诉书内容,2014年毕业的Ong,在2016年7月开始于希尔勒创办的社会本体论研究中心(the John Searle Center for Social Ontology)工作,担任研究助理。哲学家向她支付每月约三千美金的非常规研究薪资。
但Ong宣称,在工作几星期后,希尔勒有过不下一次的肢体骚扰行为以及数次言语挑逗,甚至有一次关上门直接抚摸她,还提议两人可以成为情侣,在她明确拒绝后,希尔勒向她道歉。趁希尔勒休假时,她向该学校的管理部门呈报了骚扰事件(接获投诉的负责人Jennifer Hudin亦是她两年前的毕业指导人),并得到负责人的保护承诺。但教授休假复工后,工作环境却愈发恶劣:Ong的薪资毫无理由减半,从3000美元扣减到了1000美元。更夸张的是,希尔勒依旧没有停止对她的性骚扰,甚至经常直接要求Ong代为登入色情网站,在Ong面前公然播放色情视频,还让她代为回复邮件,邮件内容除了希尔勒与其他学生令人咋舌的轻浮对话,同时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求职者邮件,职位正是她现在的工作。
Ong报称,她曾与希尔勒讨论美国帝国主义的问题,希尔勒却非常轻浮、毛手毛脚地说:“美国帝国主义?听起来太棒了,我们现在去床上实践一下”(原文:American imperialism? Oh boy, that sounds great,honey! Let’s go to bed and do that right now!)。
虽然再三接获投诉以及调职请求,但管理部门则向Ong表示学校难以处理此一骚扰事件,鉴于希尔勒的地位与名气以及学校的尊严和荣誉,“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指手画脚”。同时,提出第三次投诉之后,Ong亦被学校正式解雇。
Joanna Ong的投诉书。(资料图片)
教授性骚扰前科累累
根据BuzzFeed的爆料内容,亦有多位曾于近年上过希尔勒课程的学生表示,教授本人在课堂上多次发表性别歧视言论,甚至在肢体上令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不舒服。亦有人提到哲学家曾提出一同旅游的提议,甚至是提供福利给他的学生以及研究中心的员工等,许多学生都甚感疑惑。
回到这次事件,由Ong向法院提交控告开始截至今日为止,希尔勒本人尚未回应,而学校发言人则表示在判决尘埃落定之前,无法对此单一事件发表评论。
令大量美国民众费解的是,希尔勒教授已经年逾八十,为何还有如此之强盛的“帝国主义享受欲望”?且不论这次希尔勒能否成功洗脱“咸湿阿伯”罪名,算起来这已经不是UCB或者学术圈曝出的第一起教授性骚扰丑闻了。
外国媒体曾有报导,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杰佛瑞.马斯(Geoff Marcy)因涉嫌性侵女学生从UCB辞职。马斯曾多次提名诺贝尔,以太阳系外行星发现数量最多者闻名。
该事件在当时引发巨大轰动。事实上,近年学术圈卷入类似的性丑闻并不少见,去年爆发的耶鲁博格事件以及2013年的麦金利事件都是近年最知名的性骚扰案件。在整个学术圈,有威望有地位以及有钱的明星教授,亲吻、抚摸甚至性骚扰女学生都已司空见惯。
2016年5月,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哲学家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被指控性骚扰。具体对他的指控则由一位名为阿圭勒(Fernanda Lopez Aguilar)的27岁耶鲁毕业生向美国教育部相关单位提出,内容是博格对她的性骚扰以及该学生工作权益的损失。事后博格甚至亲上火线发表控诉长文,内容包括了质疑投诉内容的说法版本不一等五大理由。不只该名毕业学生,甚至连同校的女性哲学教授也爆料在学生时期曾遭受到博格的骚扰行为。博格是当代有名的哲学家,师从政治哲学大师罗尔斯(John Rawls),主要研究是全球正义与当代贫穷的人权问题,却被指控透过自己的影响力与资源骚扰或引诱女性。虽然耶鲁校方早在2011年便结束调查,得出的仅是博格行为不恰当的结论,但仍无法平息去年此一事件带来的争论,尤其是女性在学术界的特殊处境与遭受不平等对待的热烈讨论。事实上,博格事件之后不久即有六位女性哲学家齐力投书报纸,质问女性在学术界的处境,亦有一百六十位教授连署公开信件抨击博格的行为。
曾经师从罗尔斯的著名政治哲学家博格。(资料图片)
制度结构的不公?跨越禁忌的快感?
学术圈近年屡见性骚扰丑闻,更有人说这显示了整个学术结构对女性的不友善。但是反面的意见亦表示许多看起来是性骚扰的案件,可能是潜在意义上性交易失败的结果。事实上,这种反面论点虽然不无可能,却非常的危险。教授身为教育者,很自然就会成为学习者的认同对象以及教育领域的权威者,对于学生以及同事之间若即若离的感情因素应当非常小心、妥善地处理,稍有不慎都会演变成丑闻事件或是权利压迫,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教育界的师生爱恋始终带权力与禁忌的“双重痕迹”。
或许作为学术圈外的无知群众,我们更会问一个“门外汉”的问题,“哲学家的知识与行为能否一致?”“哲学家是否更具有道德?”如同大量女性哲学家的反诘,许多人文学科都在反省自身的制度、人事、行政以及性别与权力等等问题时,哲学除了聚焦在许多困难的抽象哲学问题,难道不能对哲学与性别、哲学与权力等问题有所反思?或是订立一套隐形的道德秩序从而“每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