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笔记(I):维根斯坦论灵魂

撰文: 王伟雄
出版:更新: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机械人发展到有真正的人工智能,那么他们算不算有灵魂?”我相信维根斯坦会这样回答:“这要看情况,例如这些机械人说甚么语言、有甚么能力、怎样生活、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等,除非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否则你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维根斯坦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是一本很独特的哲学著作:不是论文体,看似只是用数字标记的哲学评语 (philosophical remarks),而维根斯坦自己在序言也说这些哲学评语就好像“在漫长和错综的旅程中写下的一些风景素描”,然而,全书其实有几个主题可寻,各段落不时有相互说明和印证的关系;此外,这本书虽然不是对话体,但暗藏对话,即维根斯坦和他想像的“对手”——很多评论者称之为“Wittgenstein's interlocutor”——的对话,不少地方都有正反来回往复、层层推进之势,逼使读者细心思考。

这本书,如果只是从头至尾读一次,即使读得很慢很仔细,相信也不会有多大的得著;要真正了解和欣赏这本哲学杰作,至少要花几年时间反复阅读,有些段落读很多次,多做笔记,参考一些出色的评论者 (例如 Rush Rhees, Peter Winch, P. M. S. Hacker, Robert Fogelin, Cora Diamond, Barry Stroud, Warren Goldfarb, David G. Stern) 的诠释,最好还能跟别人深入讨论。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虽然我从没写过关于维根斯坦哲学的论文 (理由很简单:我不认为自己有独到之见) ,但我花在阅读和思考维根斯坦哲学 (主要是他的后期哲学) 的时间很多。这二十多年来我对维根斯坦哲学的兴趣不减,除了看书思考,还写了些只有我自己看得懂的粗略笔记。

维根斯坦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第一版。(资料图片)

当年读研究院时,修了一次 Barry Stroud 教的维根斯坦课,后来再旁听了一次;Stroud 的两次讲课内容没有多大分别,但我第二次听时所领略的比第一次时深入了很多。初读《哲学研究》时,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有时两个段落分别看,以为明白了,谁知放在一起却又不能贯通。现在则不同了,随便找《哲学研究》的两三段来看,虽然未必觉得易懂,但通常不必花多少时间便会理出一些头绪来。

例如早几天在一篇论文见到作者引用《哲学研究》里的这一句:“我对待他的态度是对待一个灵魂的态度,我不是认为他有灵魂。” (“认为”在英译本是 "of the opinion that","opinion" 一字为斜体强调;PI, p. 178) [注] ,但没有详细讨论,于是我便翻看《哲学研究》的这一页,还看了其他论及“灵魂”(soul) 的段落,思考一会便豁然贯通了。以下所写,没有参考过任何文献,可以当作是写得较有条理的笔记。

维根斯坦说的“灵魂”,不是指一些宗教相信的非物质生命,但也不排斥这些宗教信念。先看这一段:

当我相信人有灵魂,我相信的是甚么?当我相信这物质包含两个碳环,我相信的是甚么?在这两个情况里,前景都有一个图像,但涉及的意义却藏在远远的背景之中;换句话说,那个图像的应用是不容易查察的。(PI, § 422)

图像 (picture) 是外在的、表面的、清楚看得见的,例如化学里的碳环可以画出来,但画出来的图像究竟是甚么意思,却不是图像本身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图像作为一部份的化学理论以及这图像在有关的脉络如何被运用。假如我们将这碳环图像传送到外太空,传送的就只是这图像,没有其他东西,三百万年后有外星生物接收到碳环图像,无论他们的智能多么高超、科技多么先进,也不会明白这图像的意义。

维根斯坦这个碳环的例子说的图像,不一定是指画出来的图像,也可以指“碳环”这个词语和在化学理论里有关的字词和语句。字词和语句是图像,在前景;它们在化学理论以及有关的脉络如何被运用,才是决定它们的意义的背景 (这一点见 § 423)。假如将“碳环”和有关字词语句传送给外星人,他们只望著这堆符号,也是不会明白它们的意义的。

那么,灵魂的图像是甚么呢?维根斯坦这样说:“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之最佳图像。”(PI, p.178)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因为根据一般人的理解,灵魂和身体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而且形成一个对比,这个理解在宗教信仰里更明显——身体是物质的,有一天会停止活动,然后腐化;灵魂是非物质的,可以脱离身体而继续存在,甚至永远不灭。不过,维根斯坦说的不是“人的身体即是人的灵魂”,而是“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之最佳图像”。且看他在这句之前怎样写:

根据宗教教导,灵魂可以在身体分解之后存在。我明白这教导吗?——我当然明白——我可以想像和这个教导有关的很多东西;还有,我可以想像的这些东西不是都被画出图像来了吗?为甚么这样的一幅图像只能是那个用言语说出的教义的不完美表达?为甚么它不可以帮我们做那些言词帮我们做的同样事情?而这里的重点是:帮我们做的事情。(PI, p.178)

这里讨论了两种图像,一是真的画出来的图像,例如描绘灵魂在地狱受苦的油画,另一是表达“灵魂”这个教义的宗教语言;维根斯坦认为第一种图像的运用限制较大,不能充分表达第二种图像的运用所能表达的。注意:准确来说,维根斯坦比较的不是这两种图像,而是这两种图像的运用。这两种图像能帮我们做事情,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脉络因应情况运用它们,以达到不同的目的;我们能运用画出来的图像的脉络较少和较简单,远不及能运用语言的脉络之多变和复杂,因此前者只能是后者的“不完美表达”。

“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之最佳图像”这句里的“人的身体”,指的是行走活动的身体,而不只是指四肢五官等,与“人的身体”对比的,是同一页前几段说的机械人 (automaton)——机械人没有灵魂,因为机械人没有思想;人有灵魂,是因为人有思想。这个理解并不排斥、但亦毋须包含宗教所说的非物质的灵魂,例如我们用“灵魂为之震动”来形容某些经验或批评别人“出卖自己的灵魂”时,说的可以只是思想而不涉及宗教所说的非物质的灵魂。然而,甚么是思想呢?不是脑海里的图像和语句,而是这些图像和语句在不同脉络里的运用。“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之最佳图像”,因为人要透过身体的活动来学习及运用语言 (以及图像和其他象征符号) ,而要了解一个人的灵魂,亦只能透过在不同的脉络观察他的活动并跟他有交往和互动。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机械人发展到有真正的人工智能,那么他们算不算有灵魂?”我相信维根斯坦会这样回答:“这要看情况,例如这些机械人说甚么语言、有甚么能力、怎样生活、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等,除非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否则你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注:文中的引文部分是我的中译,页数指的是 G. E. M. Anscombe 英译本的第三版,根据惯例,引用《哲学研究》第一部份时用段落数字,例如“§ 243”,引用第二部份时则用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