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艺术与自由 - EP47
黑格尔最为人诟病的地方,除了他表面上的“泛逻辑主义”之外,就是他“独断”的艺术观。黑格尔所宣称的“艺术的终结”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指“艺术不再有存在的意义”的意思。
但我在此尝试为黑格尔辩护,他并不是在指“艺术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是说艺术在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中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为人类产生出更高层次的精神形态,即哲学。所以艺术本身不再需要有更多的外在的追求(例如艺术为宗教服务的时期,作为通往上帝的工具),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纯粹反思及结果,反过来令艺术意识到她已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真理,摆脱了一切外在的追求。
因此艺术的存在,在当代终于活在自己的真理之中,不再需要设定外在的目的来为之服务。如此,艺术不再需要“新”(当代左派肯定对此非常不满,关于“左”“右”的问题我们留待其他地方再讨论),她是活在自己的韵律之中的舞蹈,自由自在(in-itself)而非为他(for-other)。艺术自古以来的追求终结了,现在,她自由了。
那么,何谓自在的艺术呢?它不可能是单纯的感性存在,亦不是一堆单纯的感官资料的集合,而是理念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我们不能以习惯的“形式-内容”对立来理解艺术作品。例如,如果我们把一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资讯”抽象出来说“国王被杀篡位,王子要复仇”,这部作品是《哈姆雷特》,但这对我们理解它作为艺术是毫无意义的。
艺术是要把理念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是形式(感性载体)和内容(意义和理念)的有机结合。这个感性和概念的结合,同时是感性把自已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虽从感性出发,却呈现出比单纯的感性更多的意义和生命力,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就表示此物拒绝成为单纯的死物,而这份生命力就是由感性和内容结合中呈现出来。
黑格尔把这种形式和内容、感性和意义的结合视为一个发展和抽象的历程。人类并非一开始就能以非感性的方式把握超越于感性经验的概念和理念,只有人类精神发展到能以更抽象的方式思考,以上情况才得以可能。所以对黑格尔而言,艺术发展的历史,就对应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越能以非感性的方式思考,其所对应的艺术就越能摆脱自然世界和感性的限制。因此,艺术发展的历程,就是理念逐步摆脱感性限制,亦即人类精神逐步摆脱自然世界,进入自由的精神王国所走过的道路。
因此,黑格尔认为最原始和“初级”的艺术是建筑和雕像,因为它们是最被感性官能、时空和自然材质所限制的艺术。但即使是这些艺术形式,它们已经不是作为单纯的死物来存在,在它们身上已经有著意义,不能被化约为单纯的物质集合。之后就是画作:自然世界对画的限制更少,因此,人类的想像力在画中就能更自由地表现出各种理念。
理念要进一步摆脱感性的限制,就要更抽离于时空形式的限制,而音乐就是更抽象的艺术形式。音乐不再需要空间(此空间是指康德意义下的外感形式),它的感性限制更少,和自然的距离更远。
但是,是否存在一种艺术是可以完全摆脱自然世界,单纯作为人类精神表现的艺术呢?黑格尔认为有,就是诗。诗甚至不需要和音乐一样以时间为其存在的条件。虽然读诗需要时间,但诗本身并不存在于时空之中,它最为抽象、最不自然,但也是最接近纯粹思维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标志。概念在诗之中得到了最接近概念本身的非感性形式,也因此得以成为人类想像力最自由的、最能表现人文精神的艺术。
哲学本身,作为最抽象的纯粹概念的自我把握,是这条从自然到精神的道路终点,但同时也是起点,因为这条道路的历程和目的只有在终点处才得以揭示。在路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走的路的意义何在,这个意义只是莫名地被许诺,被冠上了“通向绝对”、“上帝”、“和谐”、“美”等等名相。
自由就是艺术的目的和意义,也是一切人类心智活动的终极目标。哲学保证这条道路是有意义的,它在概念的层面上把握自由。也可以说,在人认识到这个目的前,人只是自在地(潜在地)自由,而非自在自为地自由(自由地使自己成为自由的人),艺术也是如此,只有人类精神已经达到了这条道路的终点,了解到自由是自己的本性,自由才作为终极意义存在。只有已经达到自由的人,即精神(主体)了解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自由时,才能确知自由的价值,去自由地追求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这里我迫不得以地运用了黑格尔的术语“自在”与“自为”。这对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非常重要,老是常出现,而且意义相当丰富,它们应当有一个更详细的独立讨论。)
艺术的创作和作品,就是自由的精神通往自由的一个表现,是人类精神自由的自我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