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口唔斋心”?Beyond Meat“像真素肉”得以流行的悖论逻辑
你有吃过像真肉一样的假肉吗?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Omnipork 等素食肉制品(meat analogue)近年渐渐流行,台湾的大型连锁餐厅与便利店开始已贩卖 Beyond Meat 制的食品;香港的网购平台开始有贩售这些“冻肉”,市面的餐厅亦正试行这种新兴食材。
以大豆制品为主的素食仿制肉向来都存在,但这一波似乎是素肉的质变、大进化——从此素食者也可以大口大口咬噬几可乱真的牛肉汉堡。这可能意味我们的餐桌上多一项选择,但当中的问题,不只是比较当今技术下的素肉造得多接近真肉那么简单。
肉的意义是甚么?
我们的世代不断努力追求创造出极致的仿制真实,其标准是我们没法分辨真与假的东西。3D 动画与电子游戏的主流发展,都跟随摄影写实主义(photorealism)这绘画流派的原则:画出来的画,犹如拍摄真实景象的摄影般真实,让人无法分辨是画还是相片。
回到素肉的例子,其研发的方向是最终制造出让我们不能区分真与假的素肉。从我们最切身的口腹之欲中,其实反映出我们的一种观念:肉与肉的形象是两回事。动物的肉,是一些属性或符号。
动物的属性可以是肉的软硬度、肌理的材质、耐嘴嚼的口感,甚至是每种动物带有的肉腥味。素食极力以非肉类的东西,还原或模仿以上的种种属性。
动物的肉亦是我们文化体系中的符号,它是仪式的祭品(如拜神时的烧肉或烧猪),亦是庆典时的必需品(我们会争论中式婚宴之中是否一定要有鱼翅)。动物是文化结构之中的一项元素,与其他元素构成某种关系,而被赋予意义。
我们或迷恋动物肉的属性,但文化传统中动物符号,亦是让我们难以轻易舍弃动物肉的重要理由。
素食的理由与素肉的好处
美国的新素肉产品开始带动一波新风潮,但素肉本身并不是新的东西。素肉的存在,其实已经承认了吃肉的行为包含著我们不欲的性质,但肉本身的属性与符号等性质,又是我们欲望的。
为何人会认为吃肉不好,主要有伦理学、环保与健康理由。前者出于动物权益,反对养殖动物环境恶劣,动物被屠宰时会承受恐惧与痛苦,以至动物应该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人类对牠们没有生杀大权等。在理想的情况,素肉能够使用植物来替代我们对肉制品的需要,人在享受肉食之余,而不再伤害动物权益。
从客观的现实层面来看,以生态保护为由反对吃肉,肉制品工业造成的资源耗费(例如水与土地)与污染问题(碳排放与土地),对于我们的生态都是负担甚至危机。同样,素肉或能使我们改变使用资源与生产的方式,从而减轻环境问题恶化。
素肉支持者的另一重要考量,在于素食习惯比肉食更健康。这亦是素肉公司行销策略的重点所在——素肉比真肉含有较少脂肪,更可以做到零胆固醇。然而亦有指现今 Beyond Meat 等素肉必须加入各种化学添加剂才能制成,例如用于制造防冻剂的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加入进杀虫剂的磷酸铁(iron phosphate),或是用于制造瑜珈垫或防火涂层的碳酸镁(magnesium carbonate)。素肉品牌宣称的绿色健康形象,还不可被当作客观事实,或许吃现在仍然吃真肉会对我们的身体更好。
齐泽克的逻辑:没有肉的肉
在健康问题之外,在华人社会中有一个颇常听到、反对素肉的说法:食用素肉只是“斋口唔斋心”(素口不素心),意思是我们不只实际上不应该杀死与食用动物,并且从心底里就不应该对动物的形象抱有欲望,因此不应该食用动物肉类的替代物——素肉。
好些人认为:为何都决定吃素了,还要吃一些造得像肉的东西?为何明明有吃肉的欲望,却偏偏限制自己不要吃,改吃替代品?只吃蔬菜,不也一样可以避免吃肉的三种问题吗?
这样的疑问,颇接近齐泽克(Slavoj Žižek)经常讲的一个悖论逻辑:我们的世代愈来愈被“没有 X 的 X”的包围,我们身边已出现没有咖啡因的咖啡、没有脂肪的忌廉(奶油)、没有糖的可乐、没有酒精的啤酒、没有性的虚拟性爱,与不带危险与伤害的爱情(至少 speed-dating 服务如此声称)。
为何 speed-dating 之中没有爱情——巴迪欧:爱情是一场始于偶然、通向永恒的战斗
齐泽克进而指出,现代社会要我们尽情享乐,只要在享乐与节制之间拿捏一个适当的平衡。随著以上种种无害产品的出现,享乐的逻辑变成:我们可以纵情一切享乐,条件是在享乐之中拿走了它的有害物质。当没有咖啡因的咖啡等制品出现,享乐与节制变成了同一,对立之间直接变成一致:造成伤害的东西却同时是救药。他指最终极的例子是朱古力泻药(chocolate laxative),我们可以大量吃下这种使人便秘的东西,而它却偏偏能解决便秘!
去除有害的东西却保留事物的原貌,并非那么容易做到。有说无糖可乐中常用的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使它比普通的可乐更致肥。虽说没有研究显示阿斯巴甜真的有害,但我们是否尽信这些研究?比起一般的糖带有的已知、可以评估的伤害,代糖似乎更让人不能放心。可口可乐公司也看到这点,再推出了一种加入了膳食纤维的可乐,并称这种可乐可以让我们更健康。
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了 X 的 X,还算是 X 吗?没有咖啡因的还是咖啡吗?无糖可乐真的是可乐吗?(虽然有些偷换了公式中的概念)没有了危险与伤害,还有可能是爱情吗?现在这些没有肉的肉(meat without meat),还算是肉吗?
消费主义可以真的为了我们好而造出这些无危险性的产品,但我们亦可以思考,它正在制造或加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我们可以享乐,但只能享受没有危险性的、阉割了的快感。这忽略了人类欲望结构的本质:正正是事物中的危险、负面的性质,才让它成为夹杂著痛苦与快感的极致享乐。
研发中的培植肉
最后也应该提一下美国现正研发中的人工培植肉(cultured meat),它不是植物仿制品,而是真的动物组织,并不出自动物的尸体,而是以高科技的技术直接培植出可食用的肉。
《漂流教室》作者、漫画家楳图一雄,早在1990年开始连载的《14岁》,就已经以培植肉工场作为背景,描述一个在培植场由鸡用变异成人的鸡人故事。《14岁》被视为是楳图继《漂流教室》后的续作,后者以末世为故事背景,而《14岁》则是描述人类步向末世的过程,充满悲观论调,但以现在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虽未成真,却愈来愈有真实感。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