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瓦利斯:将世界浪漫化,早逝的蓝花诗人

撰文: 致宁
出版:更新:

世界必须被浪漫化——这是诺瓦利斯(Novalis)的名言。1801年今日,这位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因肺结核逝世,年仅二十八岁。诺瓦利斯的短暂一生留下神秘深邃的诗文,代表作包括抒情诗《夜颂》(Hymns to the Night)和未完成的小说《亨利.欧福特丁根》(Heinrich von Ofterdingen)。这部成长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的主角在梦中遇见一朵蓝花,“蓝花”后来也成为浪漫主义憧憬爱欲的象征。对于何谓浪漫主义,诗人自有一套说法:“将世界浪漫化,即让我们体察这大世界的魔幻、神秘与惊奇的经验;即打开感官去把平凡视作非凡,把熟悉视作陌生,把世俗视作神圣,把有限视作无限。”

把世界重新浪漫化

运用创意和想像去为日常事物赋予诗意,就是浪漫主义者的信条。诺瓦利斯的书写,除了反映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亦涉及不少哲学讨论,诸如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知识论、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等,难怪他也被歌德、席勒等老前辈视为百年一遇的天才。

1772年,诺瓦利斯出生于一个萨克逊贵族血统的家庭,他的原名是弗里德里希・冯・哈登伯格(Friedrich von Hardenberg)。诺瓦利斯的童年光阴都在家族庄园中度过,他的父亲管理盐矿,而且是新教摩拉维亚兄弟会(Moravian church)的教徒。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生了十一个孩子,诺瓦利斯就排行第二。他早年就读路德会文法学校,尤其专注学习修辞学与古典文学。

诺瓦利斯《夜颂》(Hymns to the Night)

十二岁时,诺瓦利斯搬到叔叔家居住,这位叔叔热衷于研究法国启蒙哲学,他也是诺瓦利斯的哲学启蒙。十八岁至廿二岁期间,诺瓦利斯先后于耶拿、莱比锡和维滕贝格等地攻读法律,并以优秀成绩通过考试。他在这段时期上过席勒的历史课,日后又结识了歌德、费希特、谢林、荷尔德林、赫尔德等诗人和哲学家,可见他是德国知识分子圈子的一员。

荷尔德林︰在孤独、贫穷中死去,迟到一百年才被发现的诗人

此外,诺瓦利斯也有参与早期浪漫主义圈子,包括蒂克(Ludwig Tieck)、施莱格尔(Schlegel)兄弟和史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等人。这群作家合办过一份名为《雅典娜神庙》(Athenaeum)的人文杂志,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奠基文献。杂志取名为“雅典娜神庙”,是希望重新提倡古希腊的公共讨论精神。他们呼吁一种共享式的哲学(Symphilosophie),即建基于对话与交流的哲学方法,而非独个儿闭门造车建构理论。同时,他们鼓励作者使用笔名或匿名出版,从而让作者畅所欲言,甚至容纳到当时避受歧视的女性作者出版。“诺瓦利斯”(Novalis)就是一个笔名,源自拉丁语“novus”(英文译为“new”),意思是开辟新的土地之人。“诺瓦利斯”这笔名就寓意一种创新独立的精神。

诺瓦利斯毕业后的一件人生大事,是邂逅了芳龄十二的女神苏菲(Sophie von Kühn)。据诺瓦利斯自述,苏菲,这个名字源自希腊文智慧(Sophia)的幼龄女孩,只是一个平凡的邻家女孩,没有特别出众的才智或美貌。但他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她,因为在这位浪漫主义者眼里,苏菲就是他的西施,简言之,诺瓦利斯爱上了“浪漫化”的苏菲。两人相识一年后秘密定婚,但未等到婚嫁之日,苏菲就在十五岁因肺结核不幸病逝。她的早逝是诺瓦利斯一生的创伤,同时触动了包括歌德在内的一代德国文人。

就在苏菲离世不久以前,诺瓦利斯承继父业,主理魏森费尔斯(Weißenfels)的盐矿。这段时期他继续醉心研究哲学,但同时学习其他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历史、地理学。他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为了实现其百科全书计划。这个计划的残篇在他死后集结出版,名为《浪漫主义百科全书笔记》(Notes for a Romantic Encyclopaedia)。他的哲学著作还包括《康德研究》和《费希特研究》。

诺瓦利斯《浪漫主义百科全书笔记》(Notes for a Romantic Encyclopaedia)

诺瓦利斯其中一个哲学贡献,就是对费希特哲学的诠释。在那个年代,费希特被视为康德批判哲学的真正继承者。黑格尔也在《哲学史讲演录》(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中提出费希特补足了康德观念论体系的缺陷。费希特强调“自我”设定自身(I's positing of itself)是知识的理性基础,补救了三大批判建基于不同理性基础的缝隙。诺瓦利斯曾在廿三岁时与费希特和荷尔德林会面。虽然他仰慕费希特,但比起同代人,他就对于费希特哲学持有更批判性的态度。在《费希特研究》中,诺瓦利斯就质疑费希特是否过于武断地将所有东西归于自我,他甚至在《百科全书笔记》中语带嘲讽地说:费希特的自我不过是鲁滨逊漂流记,即一本科幻小说。

费希特:狂热的天才,哲学界的拿破仑

诺瓦利斯并不认同费希特哲学中绝对自主的主体性,相反,他认为主体本身是割裂的,譬如思考(thought)与感受(feeling)就是两种不能化约的经验来源。故此,诺瓦利斯透过反思费希特哲学,重新回到康德的哲学体系。而他对于自我主体性的思考,就集结在他的成长教育(bildung)概念。对诺瓦利斯而言,搞哲学就是一种永无休止的成长教育过程,是一场透过遇上他者而展开的自我对话。他曾言道:因为生命并不是他人送给我们的小说,而是一本由我们自己创作的小说。

德国观念论(下):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