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三哲:形而上学承传 - EP16
经院哲学兴起于十三世纪的欧洲,其中与阿维森纳(Avicenna)、阿威洛依(Averroes)和迈蒙尼德(Maimonides)三人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诠释密不可分。阿维森纳和阿威洛依是阿拉伯人,而迈蒙尼德则是犹太人,但由于后者生于阿拉伯人治下的西班牙,所以传统上仍将迈蒙尼德归入阿拉伯哲学。
当时,东罗马帝国发生了关于基督教三位一体(trinity)的思想争论,争论慢慢变成政治迫害。大量哲学家逃离东罗马帝国的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便因此受到了传统希腊哲学影响,其中阿维森纳、阿威洛依和迈蒙尼德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思想中充满大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痕迹。
阿维森纳
阿维森纳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认为形而上学是第一科学,而且是诸科学之根。而形而上学之所以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第一学科,原因是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存在”。存在是最大的普遍性,而按照传统对事物普遍性的理解,会将一物与其他物所共属的那一个类称作“属”(genus),例如鸟、鱼、牛和人共属于“动物”这个“属”。而“种”(species)是指个别物种所拥有的独有本质,所以必定要通过和属于同一个“属”之内的其他物种作比较,从而得出差异和确立自身的独有本质。因此对一物的定义是以“属加种差”来定义。人和鱼、狮子和羊同属于动物这个“属”,但人最独特之处在于拥有理性,所以根据“属(动物)加种差(理性)”的规则,人的定义是理性的动物。
那么存在到底是属抑或是种﹖存在却不是属亦不是种,因为属和种得以确立的前提是物种之间有类的差异。但存在却没有一个不存在和它相对立,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完全不存在根本上是不能设想的。即使人们说某物不存在,仍然是表达了存在,不存在只是以缺席的方式存在。为了进一步证明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核心对象——存在——是先于其他科学的对象,以此来证明形而上学是比其他学科更加重要,阿维森纳设计了一个著名的空中人实验。
阿维森纳设想有一个成年人,拥有正常心智,在空中一下子被创造出来,但双眼被蒙住。阿维森纳问在这个情况下,该名成年人首先会知道的是甚么﹖由于他一下子在空中被创造出来,而且双眼被蒙,根本不能看见任何东西;他在空中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手脚自然没能触摸任何东西。阿维森纳认为,这个成年人唯一所知道的是自己存在。所以形而上学因为其所研究的对象即存在先于其他科学,证明形而上学是最重要的科学。
两种存在
阿维森纳进一步认为存在可以细分为必然存在和偶然存在。而必然存在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事物由于自身而必然存在。之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正式把这种情况名为“自因”,“自因”即是事物的本质即是存在,在西方哲学史上,能够称得上是“自因”的只有神。神是“自因”表示神的本质就是它的存在,它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而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他物的必然存在而必然存在,这类情况是指由神所创造的受造物。
阿维森纳深受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影响,以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概念,论证神的存在。它认为世界由一个由最高的神下降到最低的受造物构成。位于层级最高的神拥有完全实现自身的潜能,在神身上没有任何潜能,所以神是完全的实现。而在层级较低的受造物则是潜能多而实现少。最低级的物质只有完全的潜能而没有任何形式。
阿威洛伊
阿威洛伊与阿维森纳相似,同样以“潜能”与“实现”论证神的存在。世界是由最高级的纯形式至最低级的纯潜能组成,各阶层有不同比重。层级较高拥有的潜能较少,实现较多,较低则反之。至此,阿威洛伊以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的概念论证了神的存在,世界由最高层级的神和最低层级的物质构成,万物是介于神和物质之间。神完全实现了自身的潜能,物质则是尚未实现自身的纯粹潜能,而万物则是混合不同比重的潜能与实现。至此,阿威洛伊完成以亚里士多德思想论证神的存在和世界的结构。但阿威洛伊毕竟是处于伊斯兰教神权政治文化环境之中,过分依靠亚里士多德哲学,自然会出现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矛盾问题。
在神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阿威洛伊提出双重真理说,认为神学与哲学可以和平共处。他认为宗教真理可以通过哲学论证的形式得以证明,而宗教真理亦可以通过神学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但阿威洛伊对于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只够尽量调和。他表示神学和哲学各司其职。但在神权政治主导的环境下,伊斯兰教徒仍然认为亚威洛伊过分高举哲学,有损害宗教信仰之嫌。
迈蒙尼德
迈蒙尼德非常崇拜亚里士多德,潜心研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但他与阿维森纳和阿威洛伊倾向研究亚里多德哲学中的潜能与实现不同,他主要关注实体与属性的关系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事物由实体与属性组成。实体是不变的,数量上是一,而属性则是变化的多。实体是以自身承载属性。例如命题“小明是黄皮肤的”。其中占据句子主词地位的(小明)就是实体,而占据句子谓词地位的(黄皮肤)是属性。但无论属性如何变化,实体总是维持自身不变的。例如小明可能明天晒黑了皮肤,但小明不会因此而不再是小明。
迈蒙尼德由此得出结论,认识一样事物,无论我们把握了事物多少属性,我们始终未能真正认识那个实体。再以小明为例,我们不能说认识小明的黄皮肤就自认为认识了他,因为小明肤色改变后,小明仍不会变成其他人。如此类推,人同样不能说认识了神的属性就自认为认识了神。在迈蒙尼德看来,如果我们说神是善,我们其实是混淆了神的实体和神的属性。既然如此,以说出神的属性以肯定的方式认识神是不可能,那么有甚么方法可以认识神呢﹖迈蒙尼德建议我们以否定的方式来认识神。
以肯定的方式认识神,即是指我们通过说出“神是甚么”,但这个方法已被迈蒙尼德否定。迈蒙尼德转而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说出“神不是甚么”来认识神。简单而言,即是通过认识神不是甚么来认识神是甚么。通过说出神不是人、神不是太阳、神不是月亮等等来慢慢收缩认识范围,无限地逼近神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经这三位阿拉伯贤哲得以在中世纪时期传播开来,而在明天我们继续讲述哲学史课的阿奎那和奥卡姆等哲学家,他们都是通过阿拉伯三哲人来了解亚里士多德。所以哲学史上,我们也会把这三位阿拉伯人看作是亚里士多德思想在经院哲学时期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