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物语》(上):电车与“人生如旅程”的概念隐喻
在电影《镰仓物语》(镰仓ものがたり)的开篇,电车迷作家一色正和(堺雅人饰)与新婚妻子亚纪子(高畑充希饰)结束蜜月旅行回到镰仓,在这个妖怪神出鬼没、与人共处的地方有一种独特的死亡文化:人们生命结束,抵达死后世界的方式是搭乘电车。电车是日本电影中常出现的意象,在《镰仓物语》中,电车亦是无处不在。
《镰仓物语》不同版本海报都融入了电车元素:
影片中,不忍抛下老伴的优子太太通过“幽灵申请”死而复生,陪伴瘫痪的老伴直至生命终结;在死神的带领下,两人准备共赴黄泉。从居酒屋回家的正和恰好目睹了这一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询问两位老人如何抵达黄泉?优子太太告诉他:“搭乘江之电。”
“江之电”是日本江之岛电车的简称,现实中,这条电车线一端连接的正是镰仓。片中,每日丑时,海滩旁便会凭空出现一座临时车站和一架前往黄泉的列车,生命已经完结的人们,在死神的看护下纷纷搭上列车奔赴黄泉。这天,守候在海滩旁的正和,看著一架1980年代早期已经停用的江之电驶入车站,带著两位老人从名为“现世”的车站离开,结束在人间的生命历程。
点击查看连接现世与黄泉的“江之电”:
故事/电影将生命历程与电车相关联并非偶然,或许也不仅因为男主角是电车迷的人物设定。不止《镰仓物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经意地将生命与铁路、列车联系在一起,譬如琳达・罗什塔(Linda Ronstadt)的歌曲〈Life Is Like A Mountain Railway〉。事实上,这种表现方法都基于“生命是旅行”(LIFE is JOURNEY)这一基本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表达。那么,甚么是概念隐喻呢?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重要概念,它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曾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概念隐喻是一种跨概念领域(conceptual domains)的映照(mapping),它构成了我们的推理、经验和日常语言。”它所连接的两个概念领域被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来源域(source domain)。通常,目标域为抽象概念,如:生命、爱、想法等;而来源域则由具体概念组成,如:旅行、金钱、建筑等。在概念隐喻理论中,人们通过来源域了解目标域,来源域和目标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映照,源自两者之间的系统性关联。
为了搞清楚为何人们在表达中会利用来源域谈论目标域这个问题,概念映照模型(Conceptual Mapping Model)应运而生。这一模型从实体(entity)、性质(quality)、功能(function)等方面分析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照。举例来说,当我们说:
1.“这场演讲没甚么料。”
2.“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
3.“阅读是吸收知识的好方法。”
这几句看似毫无关联的话,其实都基于“想法是食物”(IDEA is FOOD)这一隐喻表达。其中,“食物”是来源域,“想法”是目标域。“料”与来源域—目标域的实体有关,“饱”与特质有关,而“吸收”则与功能有关。此映照原则建基于食物与思想的相关性:食物能够被食用、被消化,涉及身体层面;想法也能够被提取及处理,涉及心理及精神层面。同时,一个目标域(如:思想),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来源域(如:实体、特质及功能)。同样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亦会说:“我和他的关系走到了尽头。”或是“在学术的道路上,我越走越迷茫。”
概念隐喻让我们看到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映照关系,也令人意识到隐喻不止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段,其更与认知过程及文化有关,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著我们的交流,也塑造著我们的思考与行为方式。连接现世与黄泉的“江之电”将“生命如旅程”的隐喻形象化,令观众看到往死后世界沿途的旖旎风光。然而,停站之后,死神却向奔赴黄泉、搭救妻子的正和透露了一个重要讯息:其实,眼前看到的黄泉景象会根据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面貌……下篇,我们继续跟随作家一色正和的旅程,思考死神的启示,并借以探讨想象力与虚构的力量。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