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节2018】蓦然回首,港漫还有生存空间吗?
撰文:智经研究中心
转载自|智经研究中心
占据本地漫画销量榜首多年的《风云》,结局终于面世,其结局篇的原画展,亦刚于“动漫基地”开幕。它的曲终人散,难免令人思考本地漫画的辉煌时代,是否一去不返?
谈论本地漫画的发展,先要厘清谈论的是甚么种类的漫画,因为不同类型的漫画,读者群可以完全不同。本地漫画大致可分为“港漫”(香港漫画)及“独立漫画”两种。“港漫”指的是平常能于书报摊上买到的薄装漫画,约A4纸大小、36页图文,其制作分工仔细、流水作业,《风云》是当中的典型例子。与书报摊共生的港漫,是过去本地漫画产业的主流。独立漫画则属个体户创作,由漫画家自行负责故事编写及绘画步骤,有时甚至兼任出版及发行。独立漫画较为重视个人题材的表达,有别于以技击题材为主的港漫。
五十年港漫兴衰
港漫之始,呈现方式以连环图为主,一页一图,主题多为民间传说、演义等,主要外销南洋。1950年代《财叔》漫画出现,开启了本地市场销路。
《财叔》的出现,亦带领了香港漫画从连环图转型至港漫,并奠下产业其后数十年发展的基础。其奠下的基础有二。首先,其题材设定不再限于民间演义、传说等题材,改为描写抗战故事,以英雄主义的主题吸引读者,而其沿用的薄装设计,更形成现时港漫的装订规格。其次,《财叔》一改以往漫画在街头租书档出租的营运模式,转而发行至书报摊寄卖,大大增加漫画的销售点及接触的读者群。《财叔》的成功,引来其他竞争者仿效,开启了港式漫画的新局面。
1970年代,港漫在单行本的基础上发展出“漫画报”及“漫画杂志”等连载形式,如报刊般定期出版,吸纳了不少有志投身的青年加入,当中的黄玉郎及上官小宝更带起港漫的“功夫热”,成为此后港漫题材的主流,创造港漫20多年的黄金期。1980年代黄玉郎的漫画集团成为行业龙头,在“大一统”的局面下,港漫制作制度化,分工作业,故事、主角、背景、衣饰均由不同助理负责,以管理漫画质素,并减少脱稿,方便培养读者定期购买的习惯。其后集团更涉足传媒行业,于1986年上市,再加上其他竞争对手涌现,行业十分蓬勃,港漫的发展到达巅峰。1985年,港漫读者群达50万人,是年轻人的主要娱乐之一。
1990年代中后,港漫发展江河日下,网上盗版、电子漫画、其他娱乐如电子游戏等,被指打击了港漫销路。近年网络社交平台兴起,平板电脑、手机等阅读媒介普及,更令港漫走向边缘化。漫画商透过推出胶制兵器促销,一度令港漫回光返照。但过于重视周边商品的发展,却令小本经营的漫画公司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分工制度过于仔细,也造成从业员无法接受全面训练的反效果,致使新一代港漫人才的培训停滞不前。近年港漫销量持续下跌,动作漫画由过往卖近30万份,跌至一般只有5,000份,每年出版的漫画,大概只有十套。
独立漫画踏出舞台
另一边厢,独立漫画虽不如港漫般普及,近年却渐成本地漫画的一大势力。与港漫于书报摊上独立销售不同,较早期的独立漫画家发表创作的渠道,主要为不同报章、杂志等刊物上的专栏,其余则靠自己制作单行本,再于书店寄卖。独立漫画涉猎的题材甚广,政治、儿童、生活文化,不一而足,画风亦相当多元化。
依附刊物以及独资出版,多少令独立漫画的销量难与在报摊发售的港漫匹敌。但情况自2006年改变。这次独立漫画亦有了港漫当年的契机,只是这个机会不在报摊,而在书局。
2006年,兼营出版和零售的三联书店开拓新的出版路线,推出以本地独立漫画为主的《土制漫画》系列。庞大的连锁书店网络,为一众独立漫画家如小克、智海、杨学德的作品,扩阔了读者层面。读者的反应亦令三联投下信心一票,多部作品初印已有一万册,在本地出版界可谓凤毛麟角。书店有系统地出版独立漫画,亦为本土漫画带来生气。
另辟新径寻突破
互联网的兴起,被认为是港漫衰落的原因,却同时为不少新晋独立漫画家提供练习机会及发表平台。漫画家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作品,累积人气,再推出单行本应市,成为漫画界的新运作模式。于社交媒体发表作品的漫画家白水,便连续两年于书展推出结集售卖。社交媒体凝聚读者的能力,连向来在报章发表作品的独立漫画家,例如草日,亦投入经营平台。
借助社交媒体,独立漫画迅速回应当下社会气氛,是吸引读者注意的另一原因。以政治漫画为例,不时以中港融合作为创作题材的《爵爵港不停》、《温水剧场》等,便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其中《爵爵港不停》的facebook专页,有近28万个追随者,其作者近日出版以占领运动为题的作品,亦属话题之作。
2002年描绘旧日蓝田的《锦绣蓝田》,则令一系列回应保育、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漫画,受到更多注视,及后的《上下禾𪨶》和近期的《土制香港》等,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独立漫画的艺文方向,探讨个人、社会、世界等主题,如《伪科学鉴证》系列的漫画作品,也逐渐走进普罗读者视线。
港漫重新上路
独立漫画兴起,港漫亦未有故步自封,屡屡探索新题材,发行了三期的《脱北者》,揉合了历险及政治元素,成功引起回响。另一备受谈论的作品《九龙城寨》,于港漫原有的格斗套路上,结合本土及怀旧元素,配以韩式画风及广东话对白,令读者耳目一新。作品去年5月于日本夺奖,更带起了一股港漫小热潮。
港漫的发表方式,亦有变化,部分会发行至书店,并一改薄装传统,以精装示人。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武道狂之诗》,以及打入日本市场的《火凤燎原》,都是港漫精装杀入书局的例子。另外,近年不少漫画杂志重刊、推出,也同时寻求在新媒体的生存空间,如《漫道周刊》便架设了网上平台。
市场局限 路仍漫漫
独立漫画利用社交网络及阅读生态的改变乘势而起,进入大众目光;港漫自强,在题材及发表渠道上作出改革,迎合当下口味。然而两者无法在销量上承继当年的漫画王朝,却是不争事实。纵使越来越受欢迎,独立漫画仍未能为漫画家带来相称的收入。漫画家智海曾表示单靠版税不能生活,需要另外兼职。另外,独立漫画的创作弹性即使较大,却难如港漫般流水作业,要发展成自给自足的产业,有其先天局限。
至于港漫,流失了的读者在其他娱乐兴起下一去不返,虽有产业运作经验,但继续以过往的方式运作,实难以生存。精装发行无疑可扩大读者群,惟其成本不低,难以大量制作;漫画在书店流转,亦比在报摊慢,利润难言丰厚。
本地市场不振,开拓本土以外的市场,也许更为实际。近年三联书店已将旗下的独立漫画于内地出版,港漫也积极透过网上平台开拓内地市场。其他的本地作品,部分亦已行销欧洲。
从港漫兴衰及独立漫画崛起的过程,不难看出本土漫画数十年来在题材及发行上不断突破,自租书档到报摊,再到书店;自报纸、杂志到社交媒体。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体现香港的精神面貌。如何在未来继续转型,在缅怀逝去的漫画黄金时代之同时,是更重要的问题。
原题、原文网址|上下求索:本地漫画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