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家转职到侦探?哲学推理小说的三个玩法|Faker
结合哲学和推理的努力早已存在,作者是正宗的哲学研究者,而且是台湾人!
“逻辑思考”是推理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哲学亦一样(“逻辑对哲学思考是否必要”也是一个哲学命题),两者理应一拍即合。可是,多年来甚少有结合两者的尝试。单单有“逻辑思考”此一共通点,似乎无法降低“哲学推理”的创作难度。
人总会倾向在熟悉的领域有所发挥。“哲学推理”的稀少,也许与推理作家的职业分布有关。不论英国、日本还是台湾,拥有理科或医学背景的推理作家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柯南.道尔曾经行医、阿嘉莎.姬丝蒂曾在医院和药房工作、东野圭吾毕业于电气工学科、宠物先生本职是软件工程师等等。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诗人(爱伦.坡)、艺术总监(京极夏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杰逢斯)、占星师(岛田庄司)、保险从业员(贵志祐介),甚至全职主妇(凑佳苗)。既然推理作家的来历五花八门,即使有来自哲学界的作家也是再自然不过吧?
是的,虽然不多,但世上真的有哲学家在写推理小说。本文将介绍这些作家笔下的“哲学推理”曾出现过的三种进路。
一、著名哲学家担当名侦探的推理小说
意大利一对夫妇参考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生平,以及他的名著“三大批判”,以笔名麦哥.葛雷哥里奥(Michael Gregorio)写出了一部推理小说《谋杀理性批判》(Critique of Criminal Reason)。女方丹妮艾拉.葛雷哥里奥曾在佩鲁贾大学读过哲学。
《谋杀理性批判》把故事设定在十八世纪的普鲁士王国,围绕康德调查柯尼斯堡的一宗连续杀人事件。此作的卖点是重塑了康德,把他从足不出户、生活极为规律的死板形象,变成对犯罪充满好奇心的思想家。
然而,不论是作为推理小说,还是哲学小说,甚至历史小说,此作都算不上高水准。杀人事件的真相十分单薄,反映不出所谓的“人性黑暗”和“非理性”;康德的侦查过程也没有用上他的哲学思想,虚构的“第四批判”《谋杀理性批判》完全没有具体内容;柯尼斯堡的谋杀案也不是真实事件。此作不过是用“名侦探”的角色框架表现一名真实的哲学家,和以哲学著作为噱头,称不上是处理圆滑的“哲学推理”。
二、哲学理论置于言谈间的推理小说
葛雷哥里奥夫妇也许称不上是绝对正规的哲学家。在日本,就有一名兼任推理作家、科幻作家、评论家、哲学家的左翼知识份子,他是笠井洁。笠井洁曾在法国留学,主攻欧陆哲学(Continental Philosophy),他的“矢吹驱系列”中的主角矢吹驱,是一名专研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哲学家。
《矢吹驱系列》唯一的繁体中文翻译作《伊底帕斯症候群》,书的外型令人相当却步——因为它高达九百一十二页的厚度。即使撇开书的厚度,其中的内容也绝不容易阅读,因为笠井洁在此作加入了大量法国哲学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思想。书中的一名虚构角色米歇尔.达吉尔,其实是傅柯的化身,他口中说出的一字一句,都紧扣傅柯的“权力”研究。
傅柯思想,加上矢吹驱那些没有欧陆哲学基础就很难以理解的现象学解说,令《伊底帕斯症候群》的文字非常艰涩难懂。所幸,笠井洁考虑到一般读者(对哲学没有认识),把故事和诡计设计成相当典型的本格推理。故事发生在希腊的米诺托岛上的建筑物,众集了来自各地的宾客,发生了连续杀人事件。在“暴风雨山庄”的舞台里,密室杀人、死前留言、身份调换、神话引用等等样样不缺。这些都是对哲学毫无兴趣的推理爱好者也可以充满享受的元素。
然而,这种尝试同时兼顾“鱼与熊掌”的处理,也局限了“哲学”在《伊底帕斯症候群》的发挥。不论是傅柯(米歇尔.达吉尔)的权力论,抑或矢吹驱的现象学,都与核心的谜团完全沾不上边。换言之,《伊底帕斯症候群》的“哲学”与“推理”是彼此断裂的。矢吹驱也许有把现象学的方法应用在案件推理,但即使不理会他的“思考艺术”,也不会妨碍对破案过程的理解。就结果而言,《伊底帕斯症候群》并非“哲学推理”,而是“哲学+推理”。
三、哲学融和在诡计的推理小说
《谋杀理性批判》只把“哲学”当作先声夺人的工具,而《伊底帕斯症候群》则把“哲学”置于不影响对谜团和解谜理解的地方安全地发挥。究竟世上是否有推理小说真正挑战揉合两者?有的,这位作家比很多人想像中还要近,他是台湾推理作家林斯谚。
林斯谚八十年代出生,目前是奥克兰大学哲学候选人,主攻美学与艺术哲学,早于二十岁就已经陆续发表推理小说。2009年凭《冰镜庄杀人事件》入围第一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顺带一提,林斯谚亦负责了《伊底帕斯症候群》繁体版的哲学监修。
早年的林斯谚与笠井洁类似,创作出哲学家侦探《林若平系列》,将故事角色(包括侦探、受害人或凶手)设定成哲学爱好者,不时谈几句哲学问题,同时很古典的杀人事件或难解现象接二连三地发生。林斯谚坚守“本格派”难解、复杂、华丽且公平的推理规范获得许多人的青睐。而林斯谚其中一个最“哲学”的地方,是每一部新作都可以清楚看见它是建基于前作,将旧作出现过的元素反转地运用甚至超越,形成一部有如整理哲学家生涯著作的有趣系谱。
2011年,林斯谚跳出“安全圈”,大胆地挑战“哲学推理”的界限。这挑战的首部作品便是《无名之女》。此作讲述男主角有一天,忽然被不认识的女性搭讪,女性声称自己是他失踪以久的恋人,她被邪恶的科学家进行了换脑手术,大脑被放到另一个身体里。换脑手术是否存在,以及究竟女性说的是否实话是本作最大的两个谜团。如果她在说谎,目的是甚么?如果她说的是实话,那只剩下大脑的她,还是她吗?此作有一整个章节,将换脑手术所牵涉的伦理危机,以及各门派哲学家的分析结果,简要地说明了一遍。谜底也符合了本格推理追求的“意外性”,尽管能否接受就很见人见智。
2014年,林斯谚推出了第二部“哲学推理”——《马雅任务》。此作讲述男主角金杰为查明一宗悬案,想利用马雅公司的模拟功能,在虚拟世界重现案发场景,借以找出真相。但进入“经验机器”途中遭到黑客入侵,似乎有人想阻止金杰的行动。跟《无名之女》一样,《马雅任务》参考了哲学家关于“经验机器”的讨论,而《马雅任务》论述的整个原型是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论文。诺齐克的论文源自一个问题:“假若有一台经验机器,它能够制造任何你所欲求之经验。你是否应该进入机器度过一生,度过一个你预先编设的美好人生?”。此作很巧妙地将“经验机器”与“案件重组”结合在一起,尽管故事中段的违和感大得难以忽视,结尾给予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
结语:哲学科幻推理小说?
“哲学”与“推理”无法自然地摆在一起。以上三种进路,分明在两者之间涂上不同的“黏著剂”:《谋杀理性批判》是“历史”;《伊底帕斯症候群》是“对白”;而《无名之女》和《马雅任务》,则是“科幻”。
以“哲学推理”的效果来看,暂时是第三种(哲学科幻推理)最行之有效。换脑手术和经验机器,都是暂时未能实现的推想性技术。一旦成功实现,将会对传统人伦和社会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由于仍未实现,相关的讨论主要是哲学家们的思想实验,以及科幻作家的虚构作品。在林斯谚创作《马雅任务》期间,他的参考资料除了诺齐克的论文,还有《廿二世纪杀人网络》、《宇宙威龙》、《十三度凶间》等电影,可见他的“哲学推理”跟“科幻”的关系千丝万缕。
推理小说这个文类,对新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生活环境非常敏感。以最近推出重拍电影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1934年出版的原作小说,是对应著当时的全新运输技术(国际铁路),以及由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抓紧铁路趋势随之堀起的大众观光业所设计出来的杀人事件。日本推理作家岛田庄司所推广的“二十一世纪本格”,虽然用了新名字,但其实也是这种“古典精神”的变奏。
而林斯谚的“哲学科幻推理”,除了重视“当下”,更著眼于不久即将降临的“未来”。他的第三部“哲学推理”会是怎样的样貌,实在令人期待。
《香港01》App,一个平台,包揽所有!爱智慧如你,实识得拣选你所爱,安装开启后立即按右上角+号订阅哲学频道。立即下载: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