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私隐条例”背后,傅柯解读的环形监狱・是服务还是侵犯私隐
最近大家有没有收到来自四方八面的“Updates to our Privacy Policy”电邮?以前的控制是“惩罚”,现在的控制是“服务”。“你要有多爽,你就要有多被规训!”——原意引自《规训与惩罚》,傅柯。
刚过去的5月25日是甚么日子?是非洲解放日?是五月革命纪念日?切身一点,是欧盟《通用数据保障条例》(GDPR)生效的一日。以致到今天大家频频收到来自各大企业的私隐条例更新通知电邮。这件事也许会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著重大的改变,但今天至少引起了一个身为现代人的反思。GDPR被誉为最强法例保障私隐,它规定企业收集的个人资料,一定要对提供服务是必要的。(详见:个人资料起码值千元 你愿意卖吗? 专访私隐专员黄继儿)但以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很多“服务”对于收集个人资料都可能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生活与网络世界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可见于社交媒体世界,人需要资讯,免费的社交媒体平台也需要广告维生,这一点早在三月,美国国会质询Facebook行政总裁朱克伯格时就指出,是缺点,还是共生的状态,不好说。早几年,人们习惯了用免费通讯工具,取代SMS,到它要收费了(虽然只是一年几元),纵使起初不少人大言炎炎说要罢用,但结果众人皆见。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些工具为人们带来方便,对于私隐、收费甚么的,都不成问题,就算收费的确令人却步,但私隐却容易被人出卖,反正口袋不会少了几块钱。而且收费也不可行,难道每搜寻一件事,都要收费么?
自由、私隐、权力,都是自愿被交易吗
记得早年看过日本一部作品《虐杀器官》(小说、动画),故事中的美国是“最和平”的国度,由于每时每刻每处都有完善的监察系统,所以国土上没有恐怖分子。“人们宁愿牺牲一部分的自由,换取另一部分的自由”,指的是,人们宁愿主动活在被监察的世界,以保障人身安全。私隐,原来在某程度上是可以交易的。
作品简介:(电影截图)
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一个“环形监狱”的设计,后来被傅柯(Michel Foucault)于《规训与惩罚》中当作权力的比喻用:设计中的圆环形监狱,牢房位于圆周边缘,圆心位置是监视塔,于是乎监视塔内的监视员可以将所有囚犯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帘,最有效的是,由监视塔与牢房之间,营造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凝视,令囚犯每时每刻都觉得被监视著,达到一种“自我监管”的自律状态,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建基于此便可以有效减少监视员的人手。
边沁是18世纪的人,来到现在,后现代主义学者Mark Poster又提出比“环形监狱”更突破的概念:“超级环形监狱”(Superpanopticon)。在这个网络世界,“监视员”不限于人手、形态、空间,无孔不入,最令人害怕的是,以前的“环形监狱”中“监视员”是掌握自由者,而囚犯则是被监控者,最多只是受压于监控而自律,但现在的人们甚至会出于自愿,交出私隐,自动表现出自己的一举一动、性格,以至心里所想。这种“囚犯”名为消费者,或者网民。
各种环形监狱的设计想像:
以前的控制是透过肉体的痛苦,现在的控制则是肉体上的舒服
如果说到这里,大家都觉得无所谓,不够切身,又举个经典例子。于2012年美国连锁超市Target曾被投诉,一位父亲不断收到婴儿产品的广告及优惠券,他表明自己只有一位高中女儿,觉得很烦扰。后来证实,Target在收集顾客的资讯时,发现这位女儿的确不断购买、查询关于孕妇的产品,以致他们发送那些宣传品。假如有类似的个案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免感到无奈,但你又会希望人家提供贴心的服务?到底是服务还是侵犯私隐?
早前又有报导指出,科技团队Chaotic Moon Studios研发出“Tech Tats”(植入电路纹身),一种监察人体健康的装置,其实早在几年前都有此概念,技术也非难过登天(这老掉牙的玩意早就出现在不少上世纪的科幻电影中),只是人们/用家的心理上不能接受这种侵入人体的东西。但慢慢地,由携带式智能装置,到装戴式(如手表、眼镜),人们的心理可能已一步步接受。医学用途是糖衣,不难想像未来广泛用于付款系统(附带监察功能,你懂的)。温水煮蛙,只要你觉得舒服便好。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惩罚制度应该置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政治经济”中来考察:尽管它们并不使用粗暴的、血腥的惩罚,尽管它们使用禁闭或教养的“仁厚方法”,但是,最终涉及的总是肉体,即肉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