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侯季然:“文青”的标签,我避之唯恐不及

撰文: 01哲学团队
出版:更新:

阳光和煦的下午最适合慵懒漫谈。侯季然谈话的语调,让人轻易便联想到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里面那些轻柔舒适的镜头。这位生长于台北的导演,或许香港观众对他会略感陌生,然而他的新作——台湾民歌纪录片《四十年》在港台电影节中广获好评,《书店里的影像诗》更可称得上是开创了全新的“台湾印象”;喜爱台湾文化与电影的读者,必定不能错过这位精于诗意叙述与怀旧情调的年轻导演。

要描述侯季然的电影作品的特色,大概不可离开“时间”与“时代”二字,从成名作《有一天》到纪录片新作《四十年》,导演持续而婉约地询问著二者的关系。因著对时间的细腻观察与体悟,侯季然的电影作品常常被报导打上“文青必看”、“小确幸”的标签。然而,他对这种标签的反应,竟然是“避之唯恐不及”……

前文回顾:【专访】台湾导演侯季然:“文青”的标签,我避之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