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一定是“不正常儿童”?一种法国精神分析的诠释
根据英美主流精神病学的观点,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发展障碍。它的成因尚不明确,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与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有关。至于治疗方法,在大多数国家最受推崇的毫无疑问是行为主义取向的疗法。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再到建立人际关系,从来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很晚才学会说话(甚至始终无法习得语言),他们的言语方式也异于常人,比如机械地重复某些字句,混淆“你”和“我”。他们对交朋友不感兴趣,喜欢独自玩耍。当你尝试与他们沟通,你会发现他们很难与你保持目光接触……这些都是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典型症状。
根据英美主流精神病学的观点,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发展障碍。它的成因尚不明确,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与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有关。至于治疗方法,在大多数国家最受推崇的毫无疑问是行为主义取向的疗法。
然而在法国——或许是因为法国人对美国化(americanisation)的抗拒——事情总是有些另类。《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这本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表、被诸多国家的精神科医生奉为圣经的指导手册,在法国同行那里一直不受待见——几年前,一群法国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家甚至还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STOP DSM运动。在法国精神病学家看来,这本重点教人如何给病人贴标签和开药的小册子实在太灭绝“人”性了,而他们关心的恰恰是病人作为“人”的部分——他的内在体验、情感与欲望。
法国的精神病学传统如此强调主体和主体性,也许是因为它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至今,精神分析仍然是临床工作的主要理论依据,而且法国大部分精神病学家也同时是精神分析家。
因此在法国,自闭症的理论与临床方案也相当不同。这种差异从美国与法国的自闭症发病率的悬殊差距便足见一斑——在美国,每68名儿童当中就有一名患有自闭症,比法国的1/156高出两倍多!法国的自闭症方案依托于精神分析学,而非行为科学及神经科学。但需要指出的是,佛洛伊德的后人发展出不同流派的精神分析,它们对自闭症的理解和治疗也有所差别。由于笔者专研法国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冈,本文介绍的均是拉冈派的理论与临床。
机制:止步于镜子阶段和异化操作之外的主体?
镜子阶段
初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它还未从混沌宇宙中脱离出来。
在六至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偶然中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像,并且认出这就是他自己——也许他正由母亲搀扶著,听到她说“瞧,那就是你啊”。他为之欣喜若狂,因为他从此拥有了一副完满、协调的身体形象,统合了之前破碎、无序的身体经验。婴儿的“自我”以身体形象为蓝本建立起来了。这就是拉冈“镜子阶段”(mirroir stage)的理论。
而在自闭症儿童那里,“镜子阶段”始终没有发生。自闭症儿童因此停留在前镜像阶段混沌的身体经验中,无法确认自己身体的边界。从中,自闭症的许多常见表现都能得到解释。如果A孩子打了B孩子一巴掌,之后却要捂著自己的脸喊疼并且说是B孩子打了他,他并不是在调皮捣蛋,而是因为无法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这种混淆也体现在语言层面,他说话的时候经常混淆“你”和“我”,甚至创造出新的代名词“你我”(tje,法语中的你tu和我je的黏连)。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镜子阶段的缺席反映出认同(identification)的失败。自闭症的孩子不是没有看到自己的镜中影像,而是无法对其产生认同(这里的核心机制在于对某个理想形象——不一定要被看到——的认同,否则,失明的孩子岂不全都成了自闭症?)。认同的失败又进一步反映出想像功能(注一)的缺陷。
自闭症儿童只能看到镜中影像(物理的平面),而想像不到影像背后的东西(欲望的维度):母亲怎样看我?她觉得我美吗?没有对于母亲欲望的质询,认同——说到底是对母亲欲望对象的认同——便不会发生。所以在自闭症那里,平凡人“眼不见,心不烦”的愿望成了现实。有时,这一点会以非常直观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洗澡的时候只洗身体的正面。但更多的时候它造成了孩子的社交障碍,比如读不懂表情,只能理解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所以听不懂笑话)。曾经听一位在自闭症机构工作的朋友说,他告诉一个孩子“某某某去卖咸鸭蛋了”(在粤语中,卖咸鸭蛋是过世的委婉说法),孩子的反应是“那他什么时候回来”。
异化
如果说拉冈在1936年提出的“镜子阶段”理论对自我的建立进行了一种现象学描述,那么,他在1964年提出的“异化-分离”(alienation-separation)理论则是对主体的发生进行了逻辑上的阐释。一个人必须顺利通过异化与分离这两道操作才能够成为正常的主体。在自闭症主体那里,异化的操作被拒绝了。
当一个婴孩最初遭遇语言(象征秩序)的时候,他面临著一个“意义”(meaning)或“存在”(being)的选择,大部分人选择“意义”,成为被能指所捕获的主体。这就是拉冈说的“异化”(需要说明的是,异化是一个逻辑事件,而非真确发生的事件)。我们接受了语言的阉割,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存在”(即object a,引起欲望的客体)。精神器官的正常运作正是由这最初的“丧失”驱动的。
然而,自闭症主体选择了“存在”,拒绝了能指的异化。他没有像大部分主体一样成为与语言共生的“言在”(parlêtre)。相反,语言之于他的存在是异质性的。因此,他要么完全不会说话,要么只能以刻板有限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比如,教他一个词的意思,我们必须建立这个词与具体表征物的关联。这里涉及的是词与物一一对应的实在面向,而不是一个能指指向另一个能指的象征运作。当然,语言的困难仅仅显示了自闭症主体独特的精神结构(与大他者的关系)的冰山一角。从根本上来说,他由于没有经历语言阉割造成的“丧失”,仍然把object a揣在自己的口袋里,因此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向他讨要著什么(试图在他身上享乐)。大他者(语言,人际关系)对他来说是神秘而危险的,为了保护自己,他唯有在自己周围筑起沉默的高墙。
治疗:成为自闭症主体的小他者
如果按前文所说,自闭症主体对他者的第一反应是拒绝,那么,何种干预才是可能的?
我们首先来看看当前主流的行为分析治疗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 。它的操作和原理相当简单:当孩子作出令人满意的正常举动,治疗师或其他陪伴者需要立即给他一个奖赏,以便强化这个行为,使它重复发生。相反,若孩子作出令人不满的举动,周围的人则应当不予理会,如此,以后这个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在这种疗法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马戏团驯兽师和跳火圈的猴子的影子,除了前者并不明目张胆地鼓励惩罚。事实上,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一些ABA疗法是包含不同类型的惩罚措施的。有趣的是,当我们把惩罚版ABA的实验数据抽掉,ABA疗法所宣称的“科学实证的有效性”瞬间就缩水大半(注二)。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ABA疗法不可能真正奏效,因为它将治疗师锚定为自闭症主体的大他者,一个对他提出种种要求的、无所不能的权威者。面对这样一个迫害性的他者,孩子要么向外发起攻击,要么作出自残的举动——把自己化约为垃圾一般、一文不值的客体。任何疗愈性的关系都不可能在孩子与其大他者之间建立起来。
在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中,治疗师尝试去成为孩子的小他者,也就是一个与孩子相似的他者,同样渺小,同样会发出无效的请求,同样受到各种规矩(大他者)的限制。作为小他者,治疗师被允许走进孩子的世界,后续的干预从而成为可能。
精神分析取向的干预具体是如何展开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略知一二。
自闭症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所钟爱的物件,模型、拼图、纸团……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孩子持续地专注于这个物件,与之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而把其他现实排除在外。遇到这样的情形,行为疗法的大他者会千方百计要求孩子把东西放下,哪怕这会引发孩子极度的焦虑。
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小他者,则从孩子的怪癖中看到了介入他的回路的秘密入口:从这个特殊客体出发,治疗师尝试引导孩子从大他者(也就是他的外部现实)中提取出相关的新客体,从而在他的回路中加入更多内容,逐步扩大他与世界的接触面。
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案例,关于一个对小木棍特别感兴趣的孩子。孩子所在的自闭症机构附近有一座教堂,有一天,治疗师留意到孩子被教堂洪亮的钟声吸引住了,于是顺势把他的兴趣从小木棍(le bâton)扩展到钟心锤(le battant de la cloche)上——创造了第一个关键的隐喻链。继而孩子开始关心钟声响起的时间,由此萌生了对钟表指针的兴趣,然后是数字——从具体的十二点钟到一小时包含六十分钟。孩子对数字的好奇心愈演愈烈,最终能够支撑他进入课堂学习数学。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自闭症的发病率在各个国家都有上升的趋势。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除了花重金把孩子送往行为治疗的“规训”机构之外别无选择,而这一现状在短时间内亦不会有所改变。笔者写下这篇文章只是希望引起一些思考:除了把自闭症定义为由大脑异常引起的发展障碍,我们是不是能把它看作一种与世界相处的特殊模式?除了把自闭症的孩子强行塞进“正常孩子”的模具里,我们是不是愿意与他/她的欲望真正地相遇?
注释
注一:拉冈提出想像界、象征界、实在界的理论模型,来把握人类存在的所有经验。
想像界是视觉主导的形象和外表的领域。我们与自身的身体形象(镜像)的关系,与小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与自己近似的具体的他者,比如玩伴、同学、兄弟姐妹)的二元关系都发生在想像界。
象征界是语言(更确切地说是能指)主导的律法和结构的领域,它以三元关系为特征,语言作为大他者中介了主体和小他者之间的关系。
实在界是处于语言之外并且绝对抵制象征化的领域,它不可想像,也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因此很难说它是什么。我们暂且可以认为皮肤底下血肉模糊的物质身体(区别于身体的形象及器官的名称)是一种实在。
注二:见Laurent Mottron的研究:http://www.lnc-autisme.umontreal.ca/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