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祢真系死咗?
每一天起床浏览最新的时事新闻,都不外乎一宗又一宗痛心欲绝的消息,小至一则高速公路的交通意外造成无辜的人命伤亡,大至一个地区,以及国家的政府管治问题,如近日城中热话的立法会宣誓问题案件,和中国维权人士刘晓波事件,更甚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如伊斯兰国策动的一连串恐怖袭击,和北韩的核威胁等等,但受牵连的往往是一群无辜的平民。
看到这些报导,人们不禁纷纷发出哀号:上帝,祢去咗边?甚至有更激进的苦怨和愤慨:上帝,祢系唔系已经不存在,死咗?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相信每一个读哲学或是哲学喜好者都会下意识先想起尼采的“上帝已死”论。尼采本来都是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中,但当他不断成长时,看到世间上的道德破坏和伦理坠落,而他所相信的神却没有试图改变或解决时,他跟大部分平民一样,都认为上帝根本已经无法控制人类,祂的权柄也不再存在了。
但这篇文章的标题跟尼采的说法不太一样。尼采的说法是大大肯定上帝已经 “死”了,这是一句陈述句,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上帝已经不存在世界上,现时的世界只是由人类主宰人类,所有的道德标准和界限都是由人规定,而且这个世界亦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我却把他的说法转成疑问句,设成文章的标题,我因为我确切相信,尼采的观点,直至今日仍有其值得讨论的地方,因此我不会十分同意尼采的说法。
但我也知道这个问题,或是尼采的说法,对于两类人是会感到有一定的冒犯性:一是无神论者,因为这条问题的前设是世界上有上帝的存在,或是曾经有上帝的存在,只是后来上帝“死”了,但对无神论者而言,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一位真正的神,甚至没有神这种概念。根据翟刚之前写的《甚么是日常语言哲学》一文中提及,即使一句句子的语法正确,但由于句子本身的内容就是错误,因此句子本身和句子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因此对他们来说,上帝“死”了和上帝未“死”两个结论同时都是有问题的。
第二是所有有信仰的宗教人士,包括基督徒,佛教徒等等,因为几乎全部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心中认定的一位神,而这位神也必定是正在控制大局和掌管世界,因此根本就不会参与上帝是不是已经“死”了的讨论,因此这个讨论也必然会冒犯很多信徒。
在尼采的哲学世界里,人知道世界有各种权力在角力,而弱者则以德行来作遁辞。只有自我超越与自我救赎,才能超越一般的人,成为“超人”,自由率性地存在。(链接)
但即使是这样,我仍然认为这条题目是一定有其讨论性,甚至以上提及的两类人都可以参与当中的讨论和提出意见,原因有二:
1. 这条问题可以让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人士更深层的反思:无神论者或宗教人士可以透过质疑和思考与赞成上帝已死的人士作辩驳,不但增加其讨论的趣味性,也可以更加巩固和肯定自己的信仰核心,信仰其实是一种挑战,因为几乎所有宗教信仰都是对未见之事一种“信心”的见证,追求过程必然艰辛和痛苦;而且,这条问题亦可能反映了现今宗教的弊病,为甚么尼采,这个曾经热诚追求上帝的虔诚基督徒,竟会反过来开始质疑自己心中的神和整个宗教,到底现时的宗教信仰存在甚么问题呢?这也是不是现今所有宗教所拥有的通病呢?实在值得深思和讨论。
2. 这条问题亦是大部分人心中所思考的问题:面对大大小小的悲痛消息,相信我们具备一点良心的人,也会感到愤慨和伤痛,我们也许会问:到底这是谁造成的过错呢?是我们人类,还是上帝?但如果真的是人类,慈悲和公义的上帝该不会继续容忍世人犯下的错误吧,那为何上帝还没有审判世人呢?哪么造成这种局面的是上帝吧,但这也不是跟我们所认知的神有极大差别?上帝原来是残酷不仁的神…… 还是上帝真的只掌管过去,现在已经“死”了呢?我相信每个人都想得到这问题的答案。
没错,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尼采提出的宗教哲学理论,但在讨论宗教哲学前,容许我先澄清一个观点。有人认为宗教和哲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因宗教是感性的,而哲学是理性的,两者根本水火不容,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这真的是以偏概全了。难道宗教真的是完全感性的吗?哲学又真的是完全理性的吗?历史缺乏引证和理论,能成为历史吗?正如宗教也有理性的一面,它亦强调历史、理论和实践,否则盲目跟随是叫迷信。哲学又真的是完全理性吗?所有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如果缺乏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又怎会不断提出一系列学说,来研究我们的人生和世界呢?所以,宗教和哲学相提并论是绝无问题,这也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讨论话题。
神学和宗教信仰的珍贵,或许,就是能让我们在这个不完美与破碎的世界中看见、体会到片段的、善、美。(链接)
尼采的“上帝已死”论
尼采的“上帝已死”论十分复杂,导致我们容易误解。若我们搬字过纸,认为尼采真的说上帝死了,这只是一种形而下的观念,如果单单形而下直译尼采的意思是上帝真的死亡了,哪未免太过片面了。在尼采的一篇著作《The Gay Science》中,尼采有这样的一句话:
“God is dead! God remains dead!
And we have killed him!
How can we console ourselves, the murderers of all murderers!”
尼采不断强调我们杀了上帝,但我们如何杀死了上帝?尼采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尝试用一本书解答这条问题。刘小枫《尼采在西方》一书中引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所创造的上帝啊!是人的作品、人的荒唐,一切上帝都是这样……你们所追求的真理,一切都在人可思考、可见、可感觉的东西中被改变,你们叫做世界的东西,首先理应是你们所创造的东西,这本身应该成为你们的理性、图像、意志和爱。”用自己文字解释,就是我们的理性中已经有神的样式,但这不是真正的神的样式,只是人类自己产生的理论和思维。也就是说,这个上帝根本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上帝,而这种幻想是建基于个人的恐惧和罪恶感,但真正的上帝可能根本与我们所想的完完全全地背道而驰。
即使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但他个人认为这个宣告是为众人带来盼望。首先,尼采表明上帝的死是解放了一群热爱知识的人,使他们可以进行新的体验(刘小枫《尼采在西方》P.219),因为他们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圣经(或其他宗教书籍)这些典藉中,而可以大胆地提出新的学说,所以对知识分子的利益最大。其次,尼采亦认为人类即使没有了上帝,也能寻找自己心中的真理,宗教只是一个限制和逃避,令人缺乏创意和冒险的精神。
个人认为,尼采的这个宣告其实也是对基督徒(或有宗教的人士)的不满的一种表示或发泄。美剧电影《Newsroom》(第一季)中讲述,一名政治候选人不断用上帝的名义,说自己“按上帝旨意”参选议员,遭受一名女记者的抨击:“上帝的声音是甚么样的?”、“祂原本的说是如何说?”,“上帝用甚么什么语言跟你说话?”等等。可能早在尼采的时代,基督徒(或有宗教的人士)就已经不断滥用上帝之名,遭受群众的不满。莱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神学教授)Roger E. Olson 在《Questions to All Your Answer》中讲述现今的美国福音派信徒都会熟悉和认同“耶稣就是答案”这口号,但非基督徒对此的反应却是不耐烦和嗤笑,例如回应“现今的罪恶从何以来”时,很多基督徒会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但上帝又真的会制造罪恶让我们承受吗?这一切的罪恶又真的是上帝给我们的试探吗?面对这些问题,相信很多基督徒都会是人云亦云,或选择避而不答,或用“耶稣就是答案”这类口号来尝试逃避问题。
美剧电影《Newsroom》(第一季)中讲述,一名政治候选人不断用上帝的名义,说自己“按上帝旨意”参选议员,遭受一名女记者的抨击:“上帝的声音是甚么样的?”、“祂原本的说是如何说?”,“上帝用甚么什么语言跟你说话?”等等。(电视剧照)
这也正正符合尼采的观点,就是我们根本对自己所崇拜的上帝不认识,甚至扭曲了自己所信的宗教真正的教义,而我们所崇拜的只是根据自己人类所定的标准而模造出来的上帝,所以才对整个宗教失去信心,甚至质疑自己的信仰。这也是我对尼采说的“we have killed him”的演绎。
尼采在《反基督》(《Antichrist》(44))中这样说:
“In that we observe the most fatal sort of megalomania that the earth has ever seen: little abortions of bigots and liars began to claim exclusive rights in the concepts of ‘God,’ ‘the truth,’ ‘the light,’ ‘the spirit,’ ‘love,’ ‘wisdom’ and ‘life,’ as if these things were synonyms of themselves and thereby they sought to fence themselves off from the ‘world’.”
即是说,基督徒所说的神、爱或生命等等的字眼,其实都是要叫我们逃避这世界上的责任,而幻想在天国的景象,这也会令人类忘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和掌权者,而成为虚无的神的奴仆。纵使尼采这本书所针对的对象只是基督教,但其实他认为他自己的想法是在每一个宗教都十分适当。如针对佛教的《道德系谱学》和《尼采之于佛教的关系和看法》中提及佛教禁欲也是逃避世界的方法,由此证明所有宗教都是局限自己思想的东西,对我们有害无益,上帝“死”了,上帝也应该要“死”。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到底基督徒会如何回应上帝已死的观点呢?上帝是不是真的“死”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又和“上帝已死”论有甚么关系呢?下篇文章继续探讨。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01philosubmit@gmail.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01哲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