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五个维度|叶雯德
想要审视马克思在今天的意义,当然不应回避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他的解读与辩护。但我们必须注意,即使是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学者也不一定有最原本的理解,他们的解读更多时候是某种政治和思潮底下形成的变形版。
作者|叶雯德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共产党宣言》又成为一时的畅销书。事隔九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已渐渐淡出媒体报导;我们今天遭遇的是社会不公、国族纠纷、恐怖主义与难民问题,好像都不涉及“资本”与“阶级”,与马克思的理论毫无关连,因此大众再次把他忘掉。不过,除了反资本主义之外,马克思的思想难道就没有其他内涵了吗?资本主义的稳固是不是证明了他的说法已经过时?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马克思呢?
为了知道马克思在今天的意义,我们应该转问要怎样理解他。罗素说马克思“...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之内,又局限于人类”,很明显意旨马克思作为哲学家并不入流。但当代的一切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仍然热烈讨论马克思,更不要说左翼的政治运动并未随著冷战结束而减弱。究竟马克思思想的魅力在哪呢?我们当然无法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概括马克思本人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但最少我们能从五个问题维度出发去掌握他的思想大概,以及理解当代思潮继承了他什么遗产。
1. 前马克思的辩证法与德国哲学
“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列宁《哲学笔记》
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思想家,但他的影响力并不单来自其言论的煽动性,更加来自其思想体系的严密和庞杂。促使马克思支持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等激进政治理念的原因不是所谓的乌托邦空想,而是一套逻辑学。这套逻辑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而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少年时曾经与青年黑格尔派友好,但很快又与恩格斯一起著力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而到晚期他又再次承认他是黑格尔的忠实学生——马克思对黑格尔好像有著爱恨缠绵的关系,仍然困扰著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正像列宁所呼吁那样,我们必须理解黑格尔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这不单因为马克思借用了“异化”、“否定之否定”、“抽象—具体”等黑格尔常用的术语,而是因为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甚至是精神哲学的内核——没错,即使是被指责为神秘主义、主张“精神绝对地从限制、从它的他物里解放出来”的精神哲学也已经预示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对资本运作的分析,以及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对黑格尔哲学的梳理将有助我们理解马克思自己的思想。
2. 政治经济学批判
“货币主义本质上是天主教的;信用主义本质上是基督教的。作为纸币,商品的货币存在只是一种社会存在。信仰使人得救。这是对作为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的信仰。”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但这并不代表他完全舍弃理念与抽象性的研究方法,而只采用经验归纳的原则来研究历史。将马克思简单地视为经验主义者,便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误解的来源。一方面,反对马克思的人认为他的分析根本和历史不符;另一方面,一些自称支持马克思的人则硬将“异化”、“物化”等逻辑概念当作个人的感受来理解,并力图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借用黑格尔的概念,我们可以哲学地去理解马克思对“钱”以及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我们常觉得“脱俗”的哲学并不关注现实——经济和钱。这完全是误解,钱、借贷、社会分工事实上从来都是哲学家以致神学家著手处理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大量讨论货殖学,马丁路德抨击的是当时税制与土地分配。即使是柏拉图对语言的思考也隐含著他对钱的看法,因为钱与语言同样作为交换媒介,事实上完全可以放在同样的视角去探索:究竟它们有内在的价值,仰或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本身毫无系统?而假若钱与语言只是代表另一个实物的载具,那我们怎样解释那些不代表任何东西的剩余符号——金融泡沫与废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正是在于用整全、既历史性又逻辑性的方法去重新思考“钱”与交换过程的悖论。这个维度的马克思不单单是经济哲学家,他对质与量的讨论更加反映他是本体论的大师。
3. 阶级斗争与政治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举著革命旗帜、支持工人福利、反对资本主义、追求平等与民主制,这些纲领并不足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假若阶级斗争的意义只在于争得工人比较安好的生活,那么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应该被马克思称为伟人了,因为他率先建立社会保险以及各项保障工人的制度——事实上是为了消灭一切激进工人运动。即使俾斯麦的行动表面上似乎能推动社会平等,但他绝不是革命者,也更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那我们要怎样分辨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呢?马克思又如何看待民主问题呢?
将人类历史视为阶级斗争是最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视野,但正如列宁所言,“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谁不知道或感受到阶级斗争和压迫呢?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还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但这不正是今天不同政治光谱的学者和政客都视之为暴力而不再认同的口号吗?马克思不像一些道德哲学家那样天真,以为单靠思辨就可得到社会共识,他直面暴力残酷的人类历史,以分析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问题与原因。而要理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就必须讨论到巴黎公社与俄罗斯十月革命,当然还有香港的位置。
4. 意识形态批判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批判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意义常常被提到: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社会控制手段,当代欧陆哲学与文化研究正是沿著这种意义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图从意识形态、文化与艺术批判中推动被压迫者的充权和解放;第二重意义却偏偏打消了这些学者的美好计划:解放的场域不是思想性的,而是经济性的,解放的条件不是新思想,而是新的生产技术和阶级情况。但即使意识形态的压抑并不能用“思想启蒙”的方法去消解,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分析意识形态,正如消除了病征不等于根治疾病,但是理解病征仍然是医治的起点。
意识形态是现实阶级问题的反映,而不是问题的起因,因此批判的作用并不单单在于分析文化现象的欺骗性、资产阶级怎样向平民洗脑,而是要理解经济交换的精神结构:社会分工的细致化、生产技术的机器化以及就业人员的可替换性在精神上反映为越来越流行的情绪病、碎片化的个人生活、孤独感。除了分析当下社会,这种意识形态分析角度也能够用来分析人类思想史的变化为什么会在某个特定时空出现:蒙田的散文反映了什么阶级变化?康德的批判哲学与近代资本发展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可以重新思考的问题。
5.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想要审视马克思在今天的意义,当然不应回避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他的解读与辩护。但我们必须注意,即使是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学者也不一定有最原本的理解,他们的解读更多时候是某种政治和思潮底下形成的变形版。其中英国的文学批评家伊格顿(Terry Eagleton)与斯洛文尼亚的哲学家齐泽克(Slavoj Žižek)不单在各自的学术范畴中最具影响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读也是当代思潮的发展路线:伊格顿将马克思自由主义化、齐泽克坚持列宁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与审视。